浅谈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中职学生自信心重建的正面作用

2014-06-04 19:44高春花
职业·中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自我认识一体化教学

高春花

摘 要:中职学生自信心普遍匮乏。如何帮助学生重建自信,顺利完成专业学习是中职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对中职学生自信心匮乏的成因进行了一些分析,阐述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如何对学生的自信心重建起到正面作用,对如何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自信心重建 自我认识

近年来,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自信心匮乏的心理状态,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职校生活、专业技能学习和社会就业上的负面效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中职学生的自信心重建成为需要职教老师认真思考、深度研究的问题。与此同时,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正在各职业院校如火如荼地推广运用。作为一名一体化教师,笔者在学习并实际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授课的过程中,感受到运用该教学模式授课对学生自信心的修复和重塑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一、中职学生自信心匮乏学校和社会层面的原因分析

心理学上对自信心的定义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由此可见,自信心是决定中职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技能学习成功走向工作岗位的决定性素质。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中职学生自信心普遍匮乏源于很多方面。就社会层面而言,一方面许多学生只关注到社会和企业对中职文凭的低认可度,却对自身专业技能学习的目的和特点不了解,认为“职校无用”,对未来抱有消极茫然的心理。另一方面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无论是现实物质还是虚拟媒介,都有力地刺激着当代的年轻人,自我被高度强调和扩大。很多学生有过丰富、轻松和自由的生活理想,却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价值观念,对社会现实缺乏全面了解。这种认识的偏差与自我的迷失影响着中职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就学校层面而言,原因是多重的。首先,不少中职学生被动地选择职校。部分学生中考失利受挫不得已选择,部分学生不清楚自我兴趣、自我特点优势所在,按老师推荐或家长要求选择等,学生表现出对职校的排斥心理,影响着对校园生活的适应,不利于自信心形成。第二,很多职校学生不适应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在学习习惯和方式上存在偏差,对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学业上成就感较少,学习能力较弱。第三,职校的专业技能学习存在一定难度,而以往的专业教学课堂模式以灌输式为主,往往枯燥乏味难懂。种种因素,让职校学生普遍处于自信心匮乏的状态。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中职学生自信心重塑的作用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本身就为中职学生提供了逐步建立自信心的平台。对中职学生而言,一体化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存在着质的不同。从老师的主导控制变成了以实际具体的“工作任务”引导;从被动地学习老师灌输的理论知识变成了为完成工作任务而主动地搜寻、理解和掌握;从独自完成学习过程变成小组团结齐心协力完成等等,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与学习的主体,逐渐让学生培养出传统教学模式下欠缺的主人翁意识,学生更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参与感、力量感和成就感,这些都是构建自信心最重要的感受。另外,一体化课堂提供了更多的不同层次的机会和角度,让学生可以更多地去了解自己、展示自己。例如在英文外贸函电课中,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模拟现实成立自己的公司。让学生轮流担任自己公司的CEO,根据对组员的了解做任务分工,如行政部负责成果记录、市场部负责公司成果展示等,共同努力完成当次的工作任务书。这样的合作过程逐渐使学生间的相互认识加深了,让有不同特长不同性格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树立自信心。

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评价方式也有助于中职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评价对个人的意义重大,是个人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之一,对个人自信心的形成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作用。但传统教学模式评价存在单一性和片面性。比如测评方式的片面性,很多专业课程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为主要测评手段;测评主体的单一性,主要以老师评价为主,测评内容也全部由老师决定;测评结果的片面性,只注重评价结果,不注重评价过程。学生往往在课程结束得到一个量化的分数,所能展现学生的真实性极其有限,学生对自己是否掌握了技能缺乏真实感,无法体会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自然也产生不了自信心。但在一体化教学中多种评价方式交叉运用,不仅以期末考试为测评方式,也注重每次工作任务情况的综合评价;不仅是老师给予评价,也包含工作任务后的自评和小组互评;评价的内容不仅仅包括某个知识点的任务完成,也包括对完成工作任务时所展示的职业素养,如与他人沟通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学生接受到的是立体的、切实的评价。当学生能从这种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评价反馈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感受到自己在不断成长进步时,学生的自信心也逐渐地建立了起来。

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出学生面对工作面对社会的自信心。一体化课程采用的是模拟实际的工作过程,将工作流程与技能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跟上社会和职业的发展步伐。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素养。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比较恰当的了解,对未来有理性的期望,也初步具有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技能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具备沟通、合作、适当自我展示的职业素养。这些都建构着中职学生的自信心,使得中职学生能较快地融入社会适应工作。

三、利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中职学生自信心的尝试

一个好老师所追求的,除了能上好一堂课之外,还能将授课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要想上好一体化课程,并能利用课程逐步建立起中职学生的自信心,需要职教老师更多地努力、思考。

1.要利用一体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老师首先要发挥榜样的作用

老师应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将自己塑造成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上可让学生模仿和追求的榜样。这要求老师保持灵敏的行业触觉,积极参与下厂实习和校企合作等相关活动,通过自身努力跟上社会和行业发展变化的步伐,同时对一体化课程模式不断地进行学习、运用、思考和调整,能将实际工作情况和专业课程讲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学生在一体化课程中,受到老师专业自信、敬岗爱业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能逐步形成自身正确的专业价值取向,成为自信的人。

2.要利用一体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老师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

想要利用一体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老师要能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创造性重构。例如如何有效地引出工作任务,既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工作任务书的设计,既要有基于整个课程的、系统化的由浅入深的难易程度布局,也要注意到单次工作任务的层次设计。要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学习切入点,能在一体化课程中通过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工作任务,取得自身能力的小进步小成就。并且这种正面的刺激是持续的、渐进的,就能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并为学生搭建通向自信的桥梁。

3.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触觉

老师作为一体化课堂的引导者、监控者,应在课堂中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密切的关注。通过学生在一体化课程的行为表现,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并善于发掘闪光点,随之对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调整。这不仅有利于一体化课程顺利开展,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亮点的机会。例如,在外贸函电一体化课程中,笔者曾做过多种设计尝试。学生分组成立自己公司完成工作任务的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意将不同性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搭配成小组,并保证一个月有一次小组成员的重新搭配调整。小组任务分工除了轮流制之外还尝试公司聘用制、自荐制等方式。根据所观察到的学生特点设定不同类型的评奖方式,如最佳业绩公司奖、最佳板书公司奖、最具活力奖、最佳新人奖等等。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鼓励学生取得哪怕微小的成就和进步,推动学生在自信自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4.利用一体化课程培养学生自信心,建立学生专业档案是有益的尝试

在课程伊始就为每个学生建立专业档案,将整个专业一体化课程中学生所完成的工作任务书、每次活动的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等等相关资料收集起来放入档案。这不仅为老师平时的一体化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更是期末平时成绩判定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一体化课程结束时交还给学生,请学生据此写一份学业“工作总结”,盘点自身在一体化课程中的得失。这是极好的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但需要老师思考并注意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有效且合理的评价内容、依据和方式,达到促进学业完成增加自信的目的。既要避免笼统、简单、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也要避免过度刺激使得学生忽略真正内在的学习动机,一味追求所谓的正面评价。

5.利用一体化课程培养学生自信心,有力的课堂外围扩展必不可少

如组织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请行业专家到学校做演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竞赛活动、请优秀毕业生介绍入行经验等等。这些看似传统的方式也是一体化课程强有力的后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与社会和专业的接轨,对学生的自信心重塑起到不小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自我认识一体化教学
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基本路径
凌叔华《古韵》插图中的自我认知
中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策略
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机修钳工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索
浅谈中职汽车商务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渗透与实践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提高钳工实习教学质量的探索
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