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国强,郭朝晖,刘 锐
(广东省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广东惠州51621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肠梗阻,是在术后早期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其在术后肠梗阻的发病中约占90%,如果对本病认识不足,处理不当,则将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对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目前均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笔者采用术后饮加芒硝外敷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2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42例,均于术后5~12d肠蠕动功能恢复后再次出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或肠蠕动减弱症状,有明显肠梗阻表现,腹胀、呕吐重于腹痛。查体腹部多为全腹膨隆,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触诊坚韧感,有范围较广的压痛,触不到包块或肠襻;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一般无气过水声。X线检查肠管扩张充气,部分有液平面。CT检查可见肠壁水肿增厚、肠襻成团。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21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16~72岁,平均43岁;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4例,闭合性小肠损伤术后3例,闭合性肠系膜损伤3例,右半结肠癌术后4例,胆囊切除术后2例,直肠癌根治术后2例。对照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8~68岁,平均42岁;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5例,闭合性小肠损伤术后3例,闭合性肠系膜损伤3例,右半结肠癌术后4例,胆囊切除术后1例,直肠癌根治术后1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外科常规保守方法治疗: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应用H2受体拮抗剂及生长抑素以减少消化液分泌;根据病情需要使用抗生素,短期应用5~6 d,症状缓解后停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自拟术后饮加芒硝外敷治疗。术后饮组成:大黄12g(后下)、芒硝10 g(冲服)、厚朴 12g、枳实 10 g、桃仁10 g、党参15 g、白术10 g、金银花10 g、黄连12g、木香10 g,可依据病情分别决定各用量。1剂/d,加水浓煎200 mL,其中100 mL由胃管注入,注药后夹闭胃管2h再放开。另100 mL用于灌肠,中药汤剂温度一般为38~40℃,温度过高易损伤肠黏膜引起黏膜红肿,甚至形成溃疡,温度过低则刺激肠蠕动加快,致患者腹部不适,保留时间短,达不到疗效[2]。肛管插入深度25~30 cm。中药外敷:芒硝、冰片混合研粗末约500 g制成散剂装入纱布袋外敷腹部,24 h更换1次。每天排出稀便2~3次,肠梗阻症状和体征解除且饮食恢复正常3 d以上,症状无复发为停用中药指征。治疗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7 d后如肠梗阻不能缓解或在治疗过程中明显出现机械性肠梗阻及绞窄性肠梗阻征象时立即中转手术治疗。
1.3 观察项目 观察 2组临床疗效、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发病后住院时间和5 d内胃肠减压量。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腹痛、腹胀或呕吐症状消失,肛门有排气排便或肠鸣音恢复正常;24 h胃管引流液小于400 mL,不含胆汁;立位X线片示气液平消失或B超、CT检查无肠梗阻征象。好转:腹痛、腹胀或呕吐症状缓解,肛门有排气排便;立位X线片、B超或CT检查肠梗阻征象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加重,立位X线片、B超或CT检查肠梗阻征象未好转,中转手术或临床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例中转开腹手术而治愈),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肠梗阻改善时间和治疗时间 治疗组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患者梗阻改善时间和治疗明显比较(±s,h)
表2 2组患者梗阻改善时间和治疗明显比较(±s,h)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n 肛门排气恢复时间 排便恢复时间 治疗时间治疗组 2141.35 ±10.21① 51.12±11.25① 264.56 ±56.52①对照组2149.21 ±11.5660.26 ±15.21288.72±81.32
2.3 治疗后胃液引流量比较 治疗组不同时间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后胃液引流量比较(±s,mL)
表3 2组治疗后胃液引流量比较(±s,mL)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术后24 h 术后48 h 术后72h 术后4 d 术后5 d治疗组 1651.71 ±85.60① 675.00 ±120.56① 357.32±55.50① 318.21 ±41.35① 225.01 ±30.40①对照组 2095.81 ±253.421679.12±129.31770.80 ±90.81615.12±76.62504.12±56.83
目前认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由小肠、结肠间浸润的白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引起;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性反应等因素导致肠壁水肿,渗出增加,引起白细胞聚集,诱发腹腔炎症反应,引起肠管间麻痹、炎性反应、水肿和粘连,最后导致肠梗阻,其中炎性反应造成的肠蠕动减弱是梗阻的主要原因。Schwarz等[3]认为手术操作可引起肠壁通透性增加,细菌易位造成白细胞集聚引起炎症反应,加重术后肠梗阻。经中西医结合系统的治疗,可促进炎症的消退、渗出液的吸收,肠壁水肿也逐渐减轻,肠功能才能得以逐渐恢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坚持采用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原则,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误将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为炎性肠梗阻,一旦出现肠绞窄的迹象,表明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有误,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本研究对照组中1例中转手术而治愈。
现代中医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病因有多方面的认识。周冉[4]认为术后患者正气虚弱,气血亏损,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内阻,气机不畅,而致腹部胀满疼痛。马刚等[5]认为术后胃肠功能减弱的主要病机是以胃气不降、腑气不通为标,以气虚、血虚、气滞、血瘀为本,属本虚标实之证。许正国等[6]采用基础治疗加用清肠汤胃管注入及保留灌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满意。王冬芽等[7]在传统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部外敷四黄散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安全有效。李刚等[8]运用通腑泻热方辅助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结果大大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了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水平,具有免疫调理和减轻胃肠的炎性反应及损伤作用。陈德莲[9]将120例术后患者作为观察组用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另120例术后患者用0.2%肥皂水保留灌肠,结果观察组肠鸣音及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作为肠梗阻的一种特殊类型,病因病机主要可归纳为以下2点:①手术导致患者气血耗伤,脾胃虚弱,气虚则运化无力,导致腑气不通;②手术和炎症等对身体的打击,破坏了气机的正常运行,使升降功能失调,腑气通行不畅,出现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根据本病病机、中药特性和临床经验,自拟术后饮方剂,该方剂具有通里攻下、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其主要成分有抗炎、促进肠蠕动、改善肠壁血液循环、保护肠黏膜屏障、防止细菌易位的作用。芒硝、冰片混合研粗末制成散剂装入纱布袋外敷腹部,能起到活血化瘀、清热软坚、消肿止痛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1] 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8 -39
[2] 关瑞锋,黄双利.中药灌肠方法的改进[J].牡丹江学院学报,2003,24(5):54 -55
[3] Schwarz NT,Beer Stolx D,Simmons Rl,et al.Pathogenesis of paralyticileus:intestinal manipulation opens a transient pathway between the intestinal lumen and the leukocytic infiltrate of the jejunal muscularis[J].Ann Surg,2002,235(1):31 -40
[4] 周冉.益通汤治疗普外术后综合症[J].四川中医,2005,23(8):77
[5] 马刚,姜锡斌,元荣华,等.腹部术后胃肠功能减弱的中医药防治概况[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3):186-188
[6] 许正国,孟昭旭,张立光,等.清肠汤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700
[7] 王冬芽,曾云根,周青,等.腹部外敷四黄散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12例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10):12
[8] 李刚,谢晓,华于晶,等.通腑泻热方辅助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4):39
[9] 陈德莲.大承气汤灌肠促使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5,8(1):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