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边塞诗中的韵∗

2014-06-02 02:03黄晓东宁博涵
关键词:平声洪亮韵脚

黄晓东,宁博涵

(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中国文学的长河,是以诗歌为主流的。”[1]如果从中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中国诗歌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唐代边塞诗则是唐诗达到中国诗歌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常言道:“无韵不成诗。”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学体裁,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生命。因此关于唐代边塞诗节奏及用韵的研究,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与用韵相关的论文亦有30余篇,这些文章主要是从用韵特点、不同韵式的韵律特征以及韵脚考证三方面对某一边塞诗人或某类边塞诗的韵加以研究。本文对“韵”的研究仅限定于韵脚和韵式,我们以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年。以下为《选注》)中的369首诗为研究对象,探讨唐代边塞诗的韵脚、韵式的类型与分布及其在形成诗歌风格中所起的作用。

“拿诗歌的用韵来说,在诗歌中选用不同的韵就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而使作品具有不同的气氛和格调。”[2]505唐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期,边塞诗歌数量丰富,内容广泛,各类主题均有涉及。而不同主题的边塞诗在韵脚、韵式的选择、运用上各具特色。我们根据表达内容将《选注》中的边塞诗分为三类: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类,战争带来的忧愤思怨类,绝异中原的边塞风情类。这三类边塞诗,表达战争带来的忧愤思怨类边塞诗最多,为227首,占总数的61.5%;表达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类的边塞诗数量次之,共有127首,所占比例34.4%;表达绝异中原的边塞风情类边塞诗最少,仅有15首,所占比例4.1%。三类诗在韵脚及韵式的选用上均有所差异。

一、唐代边塞诗韵脚的类型及在不同主题诗中的分布

“诗歌和唱词中,为了便于朗读,好听好记,常在每一句或隔一句的末尾使用韵腹相同或韵腹韵尾相同的音节,这种音节叫韵脚。这样做就叫押韵。”[3]“用韵跟韵母中元音的开口度大小很有关系,开口度大的元音响度大,开口度小的元音响度小。”[2]505依据韵母元音开口度的大小,语言学家依照“押大致相近的韵”的原则把目前通用的十三辙作三级划分:洪亮级、细微级和柔和级。由于十三辙是明清以后广泛运用的理论,运用其研究唐代边塞诗的押韵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因此本研究是在找出十三辙与平水韵之间对应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唐代边塞诗选注》中369首边塞诗,韵脚总数共计2 227个,涉及到106部平水韵的韵部共86个,我们将其归入上述三级类别,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369首唐代边塞诗韵脚分类情况统计(韵脚总数:2 227个)

表1显示:369首唐代边塞诗中,洪亮级韵脚1072个,所占比例为48.1%;细微级韵脚741个,所占比例为33.3%;柔和级韵脚414个,所占比例为18.6%。这些数据说明,唐代边塞诗中所使用的洪亮级韵脚占优绝对势,细微级韵脚次之,柔和级韵脚最少。韵脚的分布情况说明韵脚的选用并非单一,而是主次鲜明、多种多样。韵脚在不同主题边塞诗中的分布情况见下表2。

表2 2 227个韵脚在唐代三类主题边塞诗中的分布情况

表2显示,表达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类边塞诗,在韵脚的选用上,洪亮级韵脚占绝对优势,为432个,所占比例为57.4%;细微级韵脚和柔和级分别为190个和131个,所占比例分别为25.2%和17.4%。表达战争带来的忧愤思怨类边塞诗,在韵脚的选用上,洪亮级韵脚也占有较大的比重,为604个,所占比例为43.1%;细微级韵脚和柔和级韵脚分别为527个和272个,所占比例为37.6%和19.3%。表达绝异中原的边塞风情类边塞诗,洪亮级韵脚略占优势,为36个,所占比例为50.7%;细微级和柔和级韵脚之和为35个,所占比例为49.3%。以上是韵脚在不同主题边塞诗中的分布情况。

二、唐代边塞诗韵式的类型及其在不同主题诗中的分布

所谓韵式,是指诗歌押韵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韵式分为不同的类别,从韵在诗歌整体篇章的位置来看,韵式可以分为偶行韵、奇行韵、随韵、转韵等。偶行韵指在诗歌的二、四、六、八等偶数诗行的尾部使用同一韵部的字;奇行韵指在诗歌的一、三、五、七等奇数诗行的尾部使用同一韵部的字;转韵指诗歌并不是通篇采用同一个韵,而会出现中途换韵的情况;随韵主要是指诗歌在转韵的过程中,在换韵的距离和韵脚的选择上并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而是随意、偶然的。《选注》所选取的唐代边塞诗中,有近体诗208首,古体诗161首。由于大部分的古体诗都选择与近体诗相近的押韵方式,因此,本文不再作细分,而是将两者相结合,统一说明。

《选注》中369首唐代边塞诗,依据押韵位置,其韵式主要为以下三种:偶行韵、转韵和随韵。不同主题的边塞诗在韵式的选择上不尽相同,如下表3所示:

表3 唐代边塞诗韵式使用情况统计表(单位:首)

表3显示:

1.偶行韵是唐代边塞诗中最常用、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韵式。在《选注》中,共有303首诗采用了这种韵式,其中押平声韵的是273首,押仄声韵的为30首;包括了全部的近体诗和大部分的古体诗,占总数的82.1%。在唐代三类主题边塞诗中,偶行韵都是最主要的韵式,在比例上都占到了各类诗歌总数的80%以上。

2.转韵较之偶行韵,使用频率低得多。《选注》中采用这种韵式的诗歌共56首,占总数的15.2%。其中,壮志豪情类主题就有16首,占到了转韵总数的28.6%,忧愤思怨类主题就有38首,占到了总数的67.9%,而边塞风情类主题仅有2首采用此韵式,所占比例为3.5%。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这种韵式的诗歌在具体押韵时,会出现平仄互转的转韵、与一韵到底相结合的转韵、仄声转韵这三种形式。平仄互转的转韵是指诗歌在押韵时,诗歌的一、二、四、六句押一个韵,七、八、十、十二句押一个韵,以此类推,诗歌所押的韵上下不同并且平仄交替,最为典型的形式是四句一转。《选注》中采用这种韵式的诗歌共计35首。采用与一韵到底相结合的转韵的诗歌共有18首,情况相对要复杂一些,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首尾采用一韵到底的形式,诗歌中间的章节则采用转韵的形式;第二种是在诗歌的首部采用一韵到底,而后则采用转韵的形式;第三种是诗歌中间出现一韵到底的情况,而首尾则为转韵;第四种是诗歌的一、二、三、四句相押,五、六、七、八句相押,以此类推,诗歌上下所押的韵不同,四句一转,平仄交替。押仄声韵的转韵主要是指边塞诗韵脚都为仄声,仄声的韵脚相互交替使用,而不使用平声韵,这类仄声转韵的边塞诗数量很少,仅有3首。

转韵这种韵式基本上只出现在古体边塞诗中,尤其是篇幅较长的古体诗。由于近体诗在声律方面的严格限制,几乎不会使用这种韵式。这类古体诗通常会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景,随着情景的变化,诗歌主题情感的脉络也会出现起伏,韵脚也就出现了相应的转变。如李昂的《从军行》,韵脚分别押平声删、入声纸、平声阳、上声贿、入声陌、入声锡、平声真、入声屑、平声麻、平声尤、入声陌、平声支,以平仄论为: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相间,换韵频繁,体现了唐代古体边塞诗在韵式上不同于近体诗的独有特色。

3.随韵在唐代边塞诗中很少使用。在《选注》中,采用随韵的边塞诗,仅有10首,占总数的2.7%。其中壮志豪情类主题6首,忧愤思怨类主题4首。这种韵式随意性较大。如李峤的《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而作》,仅在第八句末尾押去声漾韵,其它偶行诗句末尾通押平声阳韵,平中夹仄,在换韵上是随意的,具有偶然性。

唐代边塞诗韵式上的选择,体现出诗人在诗歌创作时,不论哪类主题诗,除少数篇幅较长的古体诗使用转韵随韵外,其余多采用偶行韵这种韵式。

三、唐代边塞诗中的韵在形成诗歌风格中所起的作用

韵在唐代边塞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押韵,可以使诗歌在语音上前后呼应,回环一致,具有整齐美;在主题和情感的表达上首尾相顾,统筹集中,具有和谐美。不同的韵式,可以使诗歌在篇章结构上具有不同的形式,从而使诗歌结构有所差异,从而可表达诗歌不同主题和情感,使诗歌呈现出不同的言语效果。尤其是,韵脚韵式的运用还有助于形成唐代边塞诗丰富多样的语言风格。

(一)韵脚的使用有助于构成唐代边塞诗“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

清人周济说:“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各具声响,莫草草乱用。”[4]不同的韵脚可以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一般说来,洪亮级的韵有助于构成豪放类的风格,细微级、柔和级的韵有助于构成柔婉类的风格。

1.洪亮级的韵脚,不仅可以让诗歌情感的表达慷慨激昂,还可以使诗歌整体呈现出豪放雄壮的风格。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韵脚为“京”“平”“城”“声”“生”,平声,在平水韵中属庚部,为洪亮级韵脚。此诗描写一个读书士子投笔从戎、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写出了从军志士的爱国热情,出师场面的隆重庄严,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洪亮级韵脚的使用,有助于表现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有助于构成雄浑刚健、慷慨激昂的诗风。又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此诗虽表现的是对帝京、对故园浓烈的相思留恋的柔情,“龙钟”“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神态,但“漫”、“干”、“安”、“天”、“圆”、“烟”这些洪亮级韵脚的使用,使诗中表现出的感情并不低沉、哀伤,显示出的是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和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2.细微级柔和级的韵脚,则用于表达诗人缠绵、忧郁、哀伤、沉痛的感情,使唐代边塞诗呈现出柔和纤细的风格。如李益名作《听晓角》: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此诗旨在描写征人的边愁相思,但诗中既没有明写征人的愁思,也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只听角声在回荡,只见塞雁在盘旋。前两句以环境气氛烘托角声:边霜,落叶,孤月;如此凄清的环境气氛中回荡的角声是多么悲凉哀怨。后两句,诗人的视线依然停留在寥廓的秋空,由孤月转向飞翔的鸿雁,耳边听到的是秋风中传来的画角吹奏的《小单于》呜咽悲凉乐声。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孤独的处境和凄凉的心情。“不直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写情,而情在篇外。”[5]韵脚分别是“榆”“孤”“于”,属平水韵中的虞部,为细微级韵脚。韵脚的使用使全诗悲凉哀怨的格调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王翰的《凉州词》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全诗韵脚为“杯”“催”“回”,平声,属灰部,为细微级韵脚。全诗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语言风格豪迈遒劲。而细微级韵脚的使用,又使诗中流露出了一种深沉的忧郁感伤,豪放的风格中参杂着柔婉的格调,准确表达出边塞将士正要纵情痛饮却被催走上战场时的复杂心情

由之前的统计分析可知,《选注》中的369首边塞诗在韵脚的选用上,洪亮级韵脚为1072个,所占比例为48.1%,细微级柔和级韵脚为1 155个,所占比例为51.9%,后者仅比前者高出3.8个百分点,此分布使唐代边塞诗语言风格整体呈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然而,这仅是就整体而言,具体到三类不同主题诗中,风格特点的表现各有差异。表达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类边塞诗,洪亮级韵脚所占比例为57.4%;细微级柔和级韵脚所占比例为42.6%,前者比后者高出14.8个百分点,表示此类边塞诗的语言风格应为“刚中带柔”;表达战争带来的忧愤思怨类边塞诗,洪亮级韵脚43.1%,细微级柔和级韵脚所占比例为56.9%,后者比前者高出13.8个百分点,说明此类边塞诗的语言风格应是“柔中带刚”;表达绝异中原的边塞风情类边塞诗,洪亮级韵脚所占比例为50.7%;细微级和柔和级韵脚所占比例为49.3%,二者相差不大,风格特点与整体特点一致,为“刚柔相济”。

(二)韵式的使用有助于构成唐代边塞诗以简约为主、繁丰为辅的风格特点

韵式,作为诗歌用韵的组织形式,其结构形式的变化对诗歌语言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唐代边塞诗在韵式上总体体现出以偶行韵为主,转韵为辅,兼有随韵的特征。不同的韵式则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或简约或繁丰。

1.偶行韵形式简单,蕴含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有助于形成简约的语言风格。这种韵式要求诗歌在二、四、六、八等偶行句的诗尾采用相同的韵,简单而稳定,对韵脚的数量和种类都有限制。从表现效果来说,偶行韵在每联的结尾形成了一个语音上的短暂停顿,方便诗歌在内容或情感上的变化转换。同时,韵脚以相同的频率出现在舒缓从容的节奏中,可以在语音上形成一条连续流畅的脉络,诗歌在语音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的融合,便于整体意境的塑造。相同的韵脚在诗尾反复出现,在语音上起到了一种强调作用,整齐美观,和谐简约,可以形成语音和情感上的反复吟咏,便于诗人情感的抒发。如高适的《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这是高适在长安送友人赴安西的一首送别之作。全诗韵脚为“蓬”“骢”“中”“东”“雄”。首行入韵,押偶行韵。四联的内容侧重点都有差异,首联是对友人品性的称许赞誉,颔联是依依惜别的不舍,颈联遥想和友人分别后距离的遥远,尾联是对友人的美好寄语。偶行韵的运用,使读者在每联结束时,都会通过相同的韵脚引发对前面内容的联想,加深对诗歌整体意境的理解。不仅强化了诗面上的内容,而且在离别的惆怅中还生发出了一种壮而不悲,伤而不怨的慷慨之风。需强化的内容、需抒发的情感,不用另外的文字,仅通过偶行韵的使用就得以表达,可谓言简意赅。

2.随韵转韵两种韵式,韵脚随情而移,随势而转,更替转换,数量丰富而层次清晰,有助于表现繁丰的语言风格风格。如高适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共28句,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此诗概括性地描写了边塞将士的戍守生活,反映了唐代边塞战争生活中的多方矛盾。全诗韵脚为:“北”“贼”“色”,属入声职部;“关”“间”“山”,属平声删部;“土”“雨”“舞”,属上声虞部;“腓”“稀”“围”,属平声微部;“久”“后”“首”“有”“斗”,属上声有部;“纷”“勋”“军”则属平声文部。韵脚平仄情况为:仄平仄平仄仄平。除“铁衣远戍辛勤久······寒声一夜传刁斗”这八句均押上声有部外,诗歌其它部分都是四句一转,平仄互转,为典型的转韵。

此诗首四句用入声开篇,起音短促,极言大唐边塞出师的宏大气势;后四句用平声删韵,洪亮级,既描写了唐军行军时金鼓和鸣的雄壮气势,又渲染了胡骑已然“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这八句,战场氛围由紧张到暂时的舒缓再到紧张,情绪上下起伏,衔接自然紧凑。紧接着的四句是虞部韵脚,仄声,细微级。描写了在无凭可依的险恶环境中,彪悍的胡骑迅猛而来,军士在拼死战斗,而将军远离战场寻欢作乐的场景,既表现了战场节奏的急促,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将军与士兵之间的矛盾,暗含了战役必败的趋势。下面四句,韵脚属平声微部,细微级,描写边草衰败,战斗进入尾声,战士们疲惫不堪,战斗失利,边塞呈现出一派凄惨悲凉的景象。节奏开始逐渐放缓,情感更为细腻悠长,悲愤的情绪也更为浓烈。此后八句,韵脚为上声有部,仄声,柔和级。这是本诗深化主题的一部分,对将军进行谴责,对战士加以礼赞,同时也表现了战士思念故乡的柔婉情感与被困战场的无奈心境,表现了激烈战斗之后戍卒更加空虚疲乏的状态。最后四句,用文部韵脚结尾,诗人情感的抒发已经到了尾声,开始变得和缓悠长,然而悲愤的情绪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来越浓烈,最终只能化为一声声悠长的慨叹。全诗韵脚随情景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既有金戈铁马的铮铮之声,也有铁汉柔情的喃喃细语,气势畅达而悲壮,自然不做作。采用这种韵式,既是情感变化的需要使然,也是主题层层深入的必然结果。

随韵转韵这两种韵式,总是不惜笔墨,通过韵脚的不停转换层层铺垫,步步渲染,力求描写充分具体,表达生动形象。韵脚数量多,诗歌内容丰富,适宜表现繁丰的风格色彩。

偶行韵在唐代三类主题边塞诗中都占绝对优势,所选369首边塞诗中,有303首采用这种韵式,比例高达82.1%,是唐代边塞诗的主要韵式;采用随韵转韵这两种韵式的诗歌数量很少,两者相加仅占总数的15.4%,并且多是战争类主题的古体诗。这种韵式上的特点体现出唐代边塞诗语言以简约为主、繁丰为辅的风格色彩。

当然本文仅仅探讨的是唐代边塞诗的韵所呈现出的语言风格特征,而语言风格是由各种风格手段综合表现出来的气氛和格调,并非仅靠一种风格手段就能全面呈现出来,它还需要语汇手段、语法手段、修辞格手段的验证。尽管如此,我们的探讨毕竟使原本抽象的风格在语言要素的表现中具体可见。显然,运用语言学的方法统计、归纳与分析,是能够说明各类语言要素在形成特定风格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的。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

[2]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82.

[4] 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4.

[5] 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13.

猜你喜欢
平声洪亮韵脚
李洪亮作品
《笠翁对韵》韵脚分析
韵脚怎么押?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表内除法的巧算
锤炼汉语发音的三种方法
CAN 总线压裂车控制系统研制与应用
关于双重有效应力——回应洪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