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巧玲
案例一:鑫羽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铭铭个性开朗,活泼好动,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一天早上,我按照计划,让幼儿进入了区角进行穿木珠的活动。对于他们来说,穿木珠是比较新鲜的一种玩具。在交代规则后,活动开始时,幼儿的情绪高涨,都争相进行着活动。以铭铭为首的幼儿快速的穿好了珠子,我对她翘起了大拇指,并建议她重新穿一串不一样的珠子。这时,随着幼儿一个个的入园,加入穿木珠活动的队伍也越来越大。这时候,鑫羽手中拿着木珠一动也不动,当我看到鑫羽桌上稀稀拉拉的木珠时,我明白了。于是我给了他足够的木珠,拿到木珠后,鑫羽马上专心的玩了起来。这时,铭铭走了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不想玩了。”我下意识的去看她桌上的木珠,發现不存在根本不存在积木少而无法进行活动的情况,铭铭这是为什么不想玩了呢?
案例二:区角活动结束后,建构区域中的材料常常一片狼藉,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箱子也成为了我们的玩具,对此我进行了调查,这天,我正巧看到了杨杨的飞毛腿,对此我先对其进行了言语上的引导,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了。但是没有任何效果。对此,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和他一起玩游戏。“杨杨,你看,老师的房子搭的真高啊,老师厉害吗?。”“厉害。”“那你想不想搭一个和老师一样高的房子?”“想。”对于这个结果我是希望看到的。可是没过多久,杨杨的老毛病又范了,一脚一个箱子,那叫踢得一个准啊。
一、区角活动现状分析
1.幼儿自身的原因
(1)小班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低。案例一中,铭铭在活动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坚持下来,和大多数的小班幼儿一样,这是因为小班幼儿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水平弱,对于有趣的事物可以较长时间的注意,对于枯燥乏味的事物难以持久注意。
(2)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案例一中,鑫羽在拿到木珠后立刻专心的玩了起来,而铭铭在有木珠的情况下,也没有兴趣进行游戏。这可能与幼儿的性格及爱好有关,鑫羽性格内向,文静。这类的幼儿可能偏爱静的活动,如穿木珠。而铭铭活泼好动,可能偏爱“动”的活动,如拍皮球。
2.教师的原因
(1)环境的创设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幼儿介入。案例二中,对于杨杨“飞毛腿”事件,为什么他会踢箱子呢?如果区域里面放着他喜欢的材料他还会这么做嘛?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以自身主观思想为主,忽略了幼儿的兴趣与爱好。
(2)创设的内容零散,简单,教育内容片面。在环境的创设中,缺乏整体布局意识,给人一种不平衡,不系统的感觉。例如:只注重物质条件的提供,不注重教育过程对环境利用的需要进行创设,这种片面的环境布置,极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如在案例一中,教师只让铭铭穿木珠,而当她完成她的作品时,忽视了作品展示的环节,不能满足幼儿作品完成后的成功感。整个穿木珠的活动缺乏了整体性。
(3)材料不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这一时期的幼儿在思维加工能力上以认知、记忆为主,思维加工材料以图形为主。这里所说的图形指幼儿通过感官能感知到的一切具体事物。杨杨的“飞毛腿”事件中的可怜的箱子,在外观上缺少了美感,材料的本身缺少了吸引幼儿游戏的力量。
二、区域活动的解决策略
1.站在幼儿的角度,投放幼儿喜欢的材料,共同创设环境
区域环境的创设目的是让幼儿参与和利用环境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让幼儿直接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启迪,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首先我们要做到了解幼儿,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提问法等了解幼儿的喜好,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投放幼儿满意的且充足的材料。从而体现了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积极情绪及情感的产生,提高幼儿动手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2.结合实际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体现环境的教育价值
材料的投放,不仅仅是要选择幼儿喜欢的,还要考虑投放的材料是否有教育的价值。一个富有良好教育意义的环境,有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创设数学区《鱼泡泡》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泡泡有大有小,并根据一定的特征进行排序,还可以在泡泡上填上数字,幼儿认识数字的同时,还可以学习正确的数数方法;学习按物点数,说出总数等。
3.投放材料考虑安全性,保证幼儿健康游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幼儿真实与虚拟不分,他们时常会出现咬塑料做的苹果等行为,对任何东西都十分好奇,都想去闻闻、咬咬、碰碰,没有一点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出意外。所以我们在投放材料时应该注意体现安全性。
4.投放材料体现层次性,使每个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操作同一种材料时,往往出现有的幼儿快,有的幼儿慢,有的幼儿有效体验了成功感,又跑到其他区域活动中去玩了,而有的幼儿却倍受挫折,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无从下手的情况。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都有差异性,小班幼儿也不例外。
环境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区域活动是在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最能体现幼儿的本体性价值,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