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檀琴 刘明星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学者投身对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的研究,凭借丰硕的成果,促成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复兴。但是在复兴的背后,一直存在提升研究层次的问题,这一问题在近年来变得尤为迫切。陈新夏教授的《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于2013年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标志这一问题的解决取得重大进展,对于学界30多年的人学探索也是一个很好的总结。该书提出唯物史观有两个基本维度,即科学维度和价值维度,解决了唯物史观价值维度缺失的问题,同时明确和提升了人的发展理论的学科定位,对于唯物史观的当代建构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从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两个维度,梳理了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以及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双重变革,确认了唯物史观的价值维度。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表明他对启蒙思想和人道主义价值维度的继承。马克思提出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共产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表明他实现了价值维度的变革。马克思从人的发展阐述了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种社会形态,恩格斯提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说明价值维度是唯物史观中和科学维度相对的另一个基本维度。后来科学维度日益凸显,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任务转换使然;价值维度的退场只是表面,社会发展的每次转折都表明价值维度作为历史规律,一直在发挥根本作用,直到最终被确认。
唯物史观的双重维度亦即历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本书对此做了精彩阐述。早在康德之前,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动物时提出“自然不制造无用之物”,黑格尔把目的性作为机械性和化学性之后自然规律的第三个环节,达尔文的进化论确认了“用进废退”的原理。显然,康德等人讲的目的性是指生命必然趋向完善,而非把握在思想中的主观性目的。合目的性是生命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价值维度的基础。
该书认为,价值维度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在确认唯物史观的双重维度之后,反过来以它为指导,阐述人的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提出人的发展是价值取向和科学认识的统一。人的发展目标是自由全面发展,包括能力、个性和社会关系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其基本要求是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以及每个人的发展;其现实途径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合理化以及人的社会实践。该书澄清了马克思关于人性和人的复归的思想。人性即人的类特性,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据和方向,也是“合乎人性”和“人的复归”的含义,这样的发展内在地融合了科学维度和价值维度。
推动唯物史观的当代建构,除了它的理论价值,更重要是它的现实意义。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漫无目的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认知正确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统一。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负面效应为旧的发展观敲响了警钟,但是其深层的意义,则是要求人们反思唯物史观,确认其价值维度。价值维度对可持续发展有双重意义,首先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判断;其次,在价值维度指导下,实现人的发展新路向,这样,既促进经济繁荣,又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和幸福。
当然,根据笔者在研读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本书也有问题需要进一步阐释。价值维度的确立,会不会影响科学维度?为解除人们的顾虑,应该澄清价值判断和价值中立的关系。价值判断是对价值客观性或人之客观性的研究,恰恰是在这个领域,作为努力的方向,必须保持价值中立。价值判断因研究对象的特殊而成立,而不是方法的特殊。其次,为方便教学和初学者,可以对基本概念予以阐释,例如价值维度和科学维度。实际上,两个概念都含有隐喻,字面和内涵有不小差距。科学研究以客观为标准,奉行的是客体尺度;科学维度是指以人之外的客观事物作为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作为人的本质的外化或对象化,因而唯物史观的科学维度就是生产力维度。价值维度与此相反,在实践中,主体作为判断客体意义的标准,即主体尺度。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因而主体尺度就是人的尺度。科学维度和价值维度分别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各自讨论是非问题和利害关系。
价值维度的确认只是一个新的起点,随着视野的拓宽,大量的新的课题将会呈现。例如,更全面地梳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以两个基本維度重新审视和理解马克思的思想,特别是《资本论》中的人学思想;探讨人的发展与复归。关于人的发展,陈先生提出建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体系包含了大量的具体问题,例如需要的规律、能力的发展,等等。做好上述问题研究反过来又能深化价值维度的科学内涵,促进唯物史观的当代建构。
(作者张檀琴系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刘明星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 王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