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城镇化应把握的着力点

2014-05-30 00:58闫世伟
理论探索 2014年4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

闫世伟

〔摘要〕 就近城镇化是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就地市民化的城镇化。实现就近城镇化要把握好四个着力点:牢牢把握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切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关心住房建设,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注重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规划,促进人口城镇化、就业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推进;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重视生态管理;充分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尊重当地历史,以文化为统领、灵魂和血脉,通过文化创意,探寻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

〔关键词〕 就近城镇化,科学规划,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4-0106-02

就近城镇化是农民家门口的城镇化,是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就地市民化的城镇化。就近城镇化可以避免过去城镇化带来的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导致的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以及大量的农民离开家乡,在农村地区出现的空心村,可以说是社会代价最小、农民最幸福的一种城镇化形式。笔者以为,实现就地城镇化需把握好以下着力点:

一、牢牢把握以人为核心的理念

就近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最终目的是造福百姓、富裕农民。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少地方片面将城镇化理解成有形的城镇建设,将其当成“房地产化”,却忽略了“人的城镇化”。

把握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应切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长期以来,户籍制度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道隐形“篱笆墙”,就近城镇化就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落户政策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把有意愿、有能力并在城镇长期务工和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对还未转移落户的农业人员,要建立暂时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和随迁子女也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计划。

把握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应切实关心住房建设。住房是挡在农民工城市梦想前的“最高门槛”,单靠农民自身的努力,实现安居只能是梦想而已。近年來,一些城镇高速度发展、盲目扩展空间,为追求低成本,碰到集中用地的农村居民点往往是直接避开,由此遗留的“城中村”在当前城市交通与功能划分、基础设施和景观布置等方面引发了诸多问题,城市综合改造整体规划的迫切性日益增加。“要创造条件让‘城中村的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城镇化建设就必须让农业人口转移和城镇居民真正共建共享现代城市文明”“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党和政府的这些要求,让人感受到政府正用“看得见的手”推进城镇化。就近城镇化进程,就是要想方设法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贫困人口实现安居乐业,展示出就近城镇化的价值关怀。

把握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应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建设。要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允许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要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保、连续参保。要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强化企业缴费责任,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比例。

二、注重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规划

当前,无论是农民进城就业或留村居住,还是农村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都缺乏统一的规划引导及管控机制,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科学制定就近城镇化规划及相关规划,重点是明确城乡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走利益兼顾的协调发展之路。

要对每一个小城镇进行主题定位与整体大策划,从而合理引导人口流向和产业转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这样的小城镇遍布华夏大地,才是真正的“美丽中国”。否则,重复建设势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这样的“美丽中国”也并不是真正的美。

还要严格执行规划。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编制和实施多变,很容易受到长官意志影响。一些城市领导在需要迅速扩大城市规模、占用更多土地时,要求城市规划调高人口、用地规模,而在制定产业、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规划时,以户籍、就业、福利等为门槛抑制农民工、失地农民进城。农民的发展意愿和农业、农村发展在城乡规划中被长期忽视。各地在编制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时,就要做好就近城镇化的“顶层设计”,合理限定城市边界,严格控制城镇用地,优化城乡人口、产业结构,严格执行就近城镇化规划及相关规划,缩小区域和城乡之间人均GDP、人均收入、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促进人口城镇化、就业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推进。

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就近城镇化应遵循的基本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把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结果是所建成的城市虽然看起来高楼林立、现代化水平很高,但存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的突出问题,就近城镇化要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切实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小城镇建成宜居之城。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就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就近城镇化过程中,都要主动算好生态文明账,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对待生态文明建设,绝对禁止把城市建设在破坏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力求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样不但经济成本大,而且人民群众付出的代价也大。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就要重视生态管理。各级各部门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单位考核体系,切实建立起严格的奖惩责任制。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推进城市建设,从可行性分析、资金配套、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依法进行。

四、充分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一座城市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坐标,就近城镇化一定要避免“人为造城”与“房地产化”。过去不少地方把城镇化理解为造城,通过拆迁、征地、卖地,去开马路、筑广场、建高楼。就近城镇化不是要消灭美丽乡村,更不是要消灭美丽自然。没有自己的文脉,形不成自己的特色,自身优势就发挥不出来,就会千城一面。因此,要以文化为统领、为灵魂、为血脉,通过文化创意,探寻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不应简单地把城市的一套东西搬到农村,不要盲目克隆国外建筑,而是要传承自身的文脉,重塑自身的特色,把农村建设得既有“乡土风情、田园风光”,又有“现代文明、舒适生活”。

充分彰显地方特色,就要尊重当地的历史。丰富的小村镇地域建筑特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根基,是本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历史文化和地域建筑发展的脉络,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就近城镇化过程中,要对这些具有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建筑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同时,规划、设计和建造新型建筑时,要从本地的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出发,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出风格特色各不相同、符合当地生活习俗和欣赏风格的建筑。如晋商大院周边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部分本土化建筑开始仿照城市的模式进行建造,失去了宝贵的传统特色,这样的做法应严格禁止。正确的选择是,在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方面完全可以运用现代科技,而在建筑的差异性、欣赏性和地方性方面,完全可以具有本土特色,把专家眼光和群众智慧结合起来,在本土化和现代化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参考文献:

〔1〕林劲松.宜居理论与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10(6).

〔2〕贺建清.城镇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4).

责任编辑 于晓媛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
植树造林防沙治沙 改善环境安居乐业
“慕课”建设本土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浅析谷文昌生态建设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长江经济带发展需全流域管理
新疆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新疆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