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照
【摘要】目的分析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自由基清除方面的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脱水抗凝、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的治疗有效率为68.4%,治疗组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2.1%,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依达拉奉能有效清除毒性自由基,保护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临床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依达拉奉;自由基;急性脑梗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5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02-02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与我国社会老年人数量增多有一定的关系,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学供血不足在,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等情况,抢救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残疾,甚至引发死亡,为了挽救患者生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中在不断研究有效的治疗药物[1]。我院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依达拉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有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38例,包括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为(54.8±3.7)岁;治疗组患者38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为(56.2±2.9)岁。分析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发现,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脱水、抗凝、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将0.9%的氯化钠溶液100ml与依达拉奉30mg混合滴注,每日2次,疗程为14d。
1.3观察指标对用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按照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价,有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变化四个标准,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对数据用SPSS15.0分析,计量数据表达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表达用百分比,检验用t和卡方检验,存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照组治疗之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6.1±2.4),治疗后为(17.2±2.8);治疗组治疗之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5.9±2.2),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4±3.0);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对照组总的治疗有效率为68.4%,治疗组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2.1%,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属于脑卒中的一种,会使患者脑部组织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在目前治疗过程中,对于该病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直接进行阻塞血管的溶解,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溶栓,但是该治疗的最佳时机在患者发病的6h内;另外一种是阻止神经细胞的死亡,该方法能改善神经细胞的生存能力,在临床中认为患者出現急性脑梗死水肿和迟发型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自由基毒性,当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之后,其毒性自由基会增多,对患者大脑造成的损伤也越严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也越慢[2]。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其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的能力较强,能有效抑制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同时能够抑制脑梗死水肿和神经元死亡,进而减少梗死面积,保护患者神经功能[3]。
在本次治疗中,治疗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4±3.0),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说明依达拉奉能保护患者神经功能。在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中,依达拉奉治疗有效率高达92.1%,基本痊愈10例,说明它的治疗效果非常好,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但是在本次研究中1例患者出现皮疹,与其他报道不符,究其原因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关,不属于药物治疗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依达拉奉能有效清除毒性自由基,保护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朴英花,李伦.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10-211.
[2]李修颖.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192-193.
[3]宋艳红,彭筝.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1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