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钦
摘 要: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实施,可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形象和地位,也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本文以《乙烯》一节的教学为例,尝试在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乙烯
苏教版《化学必修2》专题三第一单元《乙烯》教学要求是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学习典型有机物乙烯,强化对“结构与性质”关系的认识,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了解有机化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为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初中已了解了有机物常识,在前一节甲烷性质的教学中,学生已初步从组成和结构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对刚学有机化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但学生利用分子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对理解有机反应,书写有机化学方程式、认识有机物分子结构有一定困难。乙烯分子结构和乙烯加成反应原理的理解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突出成效,已引起大家关注并推广,鉴于此,本文运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有效的突破乙烯教学重难点方面,笔者进行如下教学实践。
1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过程
1.1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编排一段神奇的乙烯的Flash动画:一堆未熟的香蕉,又青又涩,怎么吃?动画演示一种气体冉冉升起,一会儿,又黄又亮的香蕉出现了。而后欣赏生活中的乙烯——乙烯制品图片。创设的教学情景消除学生对乙烯的陌生感,使学生有迫切了解乙烯的欲望,利用学生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地引出乙烯的性质。这种以动画形式出现的教学情境将使学生对乙烯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1.2 类比分析,引发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动手组装乙烯、乙烷分子球棍模型,增加学生参与性与主动性。小组展示乙烯的比例模型、球棍模型,教师动画模拟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逐步感受乙烯分子空间结构。结合碳碳单键、双键的键能数据,比较乙烯与乙烷的分子结构,小组讨论、交流乙烷和乙烯分子结构特点,引出乙烯性质活泼的猜想,促进学生对有机物结构的认识,初步建构结构决定性质的知识。
1.3 实验探究,成果交流
实验探究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乙烯的可燃性、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小组交流讨论加成反应的可能原理,大部分学生都是将碳碳双键的一个键打开,分别将两个溴原子连在两个碳原子上,只有个别同学把溴原子取代了氢原子。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增进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乙烯的结构。再用Flash动画模拟乙烯和溴反应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直观效果,让学生轻松体会反应的实质,逐层深入,加深理解加成反应的原理,得出乙烯中因有“碳碳双键”所以性质很活泼,能发生加成反应,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理解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突破教学重难点。
1.4 得出结论,概念升华
思考、讨论加成反应的特点,总结乙烯的加成反应,学生练习乙烯与氢气、氯气、氯化氢、水等物质发生加成反应的反应方程式。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加成反应的认识。
1.5 知识拓展,加深理解
提出生活中用的塑料杯、食品保鲜膜是通过乙烯的加聚反应来的,引导三位学生充当三个乙烯分子,放在胸前相扣的左右手为乙烯的共价键,打开双臂,而后手拉手,同时用Flash模拟乙烯的加聚反应,归纳出加聚反应的定义和特点。加深理解乙烯的加成反应,使学生对乙烯的认识达到一个高潮。
1.6 归纳总结,巩固训练
比较乙烯与甲烷的性质、比较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并总结归纳乙烯结构与性质。同时进行练习巩固,布置思考题:(1)上网查询工业上如何得到乙烯?家用的日用品有哪些是利用乙烯为原料制得的?水果的保鲜,乙烯释放剂——乙烯利,人造血液,中国石化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2)完成验证乙烯具有水果催熟的生理作用的家庭小实验。通过归纳与巩固,再现重要知识点,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的乙烯知识有总体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
2 教学实践的体会
建构主义认为通过教师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在现有教学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现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学习者应该利用一定的情境、教师辅助引导与学习伙伴互助,通过必要的学习资源,获得建构知识的目的。
2.1 精设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教学情境应借助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教学活动是一种有创造意义的活动,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建构,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精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以旧学新,并能抓住一切时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使他们对所要学的内容充满探究的兴趣。在强烈的求知欲的引领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在乙烯教学设计中,利用香蕉催熟动画演示及学生个体充当乙烯分子加成反应,充分展示了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2.2 能体现以学为本的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到帮助促进的作用,教师只是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而不应是知识的简单传输者。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者和学习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本节教学实践中充分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利用动画把抽象的有机反应中有机物的断键方式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更多体验,解决了有机反应与无机反应区别,突破了有机反应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2.3 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学习方式的选择应以对学习本质理解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应是学生获取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本节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了学生的“动”和“思”,让学生始终动着手中的模型,思着乙烯结构特点,思结构对性质影响,通过动与思烘托了本节课的重心,同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发现化学键的变化、相互协作、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并体验了学习过程,并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出来,也使乙烯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习中的重难点不攻自破,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师生所共同追求的最佳教学过程,这种改变进一步体现了意义建构在实施过程中所展示的魅力。
2.4 要在适当教学内容中运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虽然有其独特魅力,但并不通用所有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把构主义理论运用于指导教学时,应做到以教学的内容、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提供有趣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最优化目的。一般来说,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更适合于开放的、具有较大空间的知识结构和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是一味盲从,而应灵活选择灵动的组合,才能使建构理论在教学中发挥更多的魅力。
从乙烯的教学中可以看到了建构主义理论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善于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更要熟悉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经历和经验,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教师的组织、帮助、指导以及学习环境的营造,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教学的最优过程和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