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观能动性思想的历史演进

2014-05-30 10:48王冰
学理论·上 2014年5期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

王冰

摘 要:近代西方哲学家由于脱离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把主体能动性简单地看作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抽象活动。马克思从多角度批判历史上对于主体能动性的解读,强调通过实践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最基本的精神就是通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社会主义哲学,实现将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体地历史地相结合。

关键词:辩证唯物观;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3-0028-02

马克思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本主义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通过深入工人阶级,发现人的主体地位,结合客观规律,形成了科学的主观能动性思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必须把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的历史地位相结合,在社会历史中参加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主体能动性。

一、马克思主观能动性思想形成的历史前提

马克思的主观思想开始于为《莱茵报》撰稿,通过对哲学与现实的研究,开始证明人民的主体性。当马克思转向黑格尔哲学后,开始主张“自我意识”的能动作用。人民为主体不仅是青年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体思想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形成。对马克思的主观思想影响最深的两位哲学家莫过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思想主要是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在黑格尔个别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提出的“人民理性”,表明了马克思是在黑格尔思想上的继承。当马克思开始认识到理论与现实、哲学与人本主义之间不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抽象理性主义原则。在《德法年鉴》中,马克思实现了从理性世界观向抽象的人本主义世界观的转变。马克思以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分析为突破,阐述了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唯物主义哲学。

黑格尔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绝对精神”,认为“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1]102形成“主体即实体”的论断。马克思则认为“具体的人”才是真正的主体,任何的精神都是人通过思维产生,表现出的一种主观判断思想,运用于实践则是一种能动性的表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的主体性进行唯物论的批判,认为“对象仅仅表现为抽象的意识,而人仅仅表现为自我意识。”[2]319黑格尔所认为的意识只是头脑中的概念。

但值得肯定的是黑格尔的哲学思维是以辩证法为基础的。黑格尔认为任何事物,不论是主体或是客体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通过量变与质变,以及事物的自我否定以及矛盾的存在,才能使世界在不断的扬弃中前进。因此马克思认识到革命发展的必要性,旧的社会也会被更高级的社会所取代。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史观的扬弃

在马克思主观能动性思想形成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费尔巴哈唯物论的思想。马克思在唯物主义方面,认为费尔巴哈的观点是“划时代的”,因为他坚决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决裂,宣扬唯物主义。在主体方面,费尔巴哈提出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对立的论断,认为“人是主体”,历史的发展需要实现,这种实现的过程表明主体应是具有感性的、有各种需要的人。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主体仍在思辨哲学中,没有跳出思维的范围。马克思通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批判,确立了人民为主体的理念,明确了“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实践”,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在这篇提纲中,马克思既坚持了人是主体的思想论断,也强调了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阐述了实践的意义。“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3]16这句话表明了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的实践观,通过从客体和事物的对象理解人类现实、感性的活动,避开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思想,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

二、马克思主观能动性思想的演进历程

(一)马克思主观能动性的初步形成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形成表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根据时代的发展,将自主活动与生产关系相联系,将“自由的自觉活动”提升为“自主活动”,明确了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马克思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第一次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共产主义思想。

《共产党宣言》至《哥达纲领批判》时期则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深化发展阶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为了强调实践的主体是人民,具体分析了人民的形成和所具有的社会性质,表明共产党人要坚持人民主体的思想。马克思晚年撰写的《哥达纲领批判》,通过对拉萨尔机会主义的批判,也进一步重申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每个人是属于社会关系中的,而人要想得到全面发展就先需要人的自由,在社会生产这个大环境中,就需要人将感性原则与理性原则相结合,从而实现历史性的结合。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生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与现实生活的语言相交织在一起。

(二)马克思主观能动性思想的内在特点和价值

马克思通过对工人阶级的了解,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认识,认为“人民”既是社会发展的实践者也是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伴随着哲学的发展,在对主体地位的论断中,每个哲学家也都有自己的认识,马克思在对现实分析的基础上以及自身的体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科学认识,因此对于要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了解其内在的特点。

1.批判性的继承

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变,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开始了唯物史观的创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让马克思提出了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唯物辩证法。人民主体思想的初步表述体现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鲍威尔英雄史观的批判,指出历史是“人的活动”,是群众创造的。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从人的实践活动中了解人的本质。

批判性是马克思思想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等观念的批判,实现了自我思想的转变,认识到现实的客观性。

2.具有实践性的价值

马克思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既具有批判继承性也具有实践价值性。通过《德法年鉴》,马克思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要解放全人类,让大多数人甚至全人类得到自由、和平。《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设定了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为了实现这个价值目标,马克思深入工人阶级,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发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实现人民主体的价值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马克思主观能动性思想的科学性

(一)主客体之间的规律性

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发展是遵循着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遵循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53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周围的环境会影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意识的形成,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这是跟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有关。

有关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在《资本论》的序言中写道:“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曾用一句名言说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疯狂的食欲的驱使下实行的……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是独立经营的劳動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家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3]19马克思的经济学说通过深入实践活动,深入群众,总结的具有社会性、普遍性的规律,不仅仅是根据普遍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经济来分析问题。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恩格斯特别强调客观规律性,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建立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他认为人类虽然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类可以认识自然界,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使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产生更好的效果,“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3]154。

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中,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写道“必然在它没有被认识的时候是盲目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就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辩证哲学的基本思想是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哲学中,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绝对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有消亡的可能性,都有量变和质变的发展,也会存在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事物,任何东西都是站不住脚的。因此马克思认为辩证法是一门“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普遍规律的科学”[3]8。

马克思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确定了无产阶级的基本任务。只有客观地认识到社会中一切阶级的相互关系,综合考虑环境中的各个因素,才能为先进阶级制定正确策略,实现意识的能动性。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通过辩证思维,阐述了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思想,不仅丰富和完善了唯物论和辩证法,也在现实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阐述主观能动性,既肯定了人的积极能动性,也肯定了客观对人的制约性。

马克思哲学是关注时代发展的,不仅是为现实的人对于认识世界进行指导,更是需要现实中的人积极改造世界,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而认识世界,这也是人类不断前进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哲学提供的是一种科学方法,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具有时代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李春生.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兼论以人为本的哲学蕴含[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2).

[5]邢贲思.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俞吾金.马克思主体概念新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6(5).

[7]赵凯荣.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1844年經济学哲学手稿》[J].武汉大学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主观能动性
关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几点建议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浅析分层次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愉快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中分组讨论模式的研究
提高中学生在田径课上主观能动性的对策
论职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问
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高中政治课堂高效性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