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宁
摘 要:城区与县域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所以只有城区与县域协调、同步发展,哈尔滨市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分析了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与县域发展现状,并目前找出制约中心城区与县域良性互动发展的主要问题,从消除行政区壁垒、完善基础设施、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给出促进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与县域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心城区;县域;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3-0023-02
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与县域良性互动发展不仅是提升哈尔滨市整体实力的基础,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区与县域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所以只有城区与县域协调、同步发展,哈尔滨市的发展才能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因此,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与县域良性互动发展是促进哈尔滨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一、中心城区与县域发展现状
(一)哈尔滨市中心城区发展现状
中心城区一直是国家投资比重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的城区,因此,中心城区是哈尔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他五个城区和十县(市)的经济活动起着辐射和协调作用。中心城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人才集聚,文化教育、科技设施、人才培养与科研发展等优势,综合科技实力雄厚,能够为现代服务行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大批科研专业人才和宝贵的技术支撑。2012年末,哈尔滨市中心城区的区域面积为1 620.2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3.05%。哈尔滨市中心城区年末户籍人口为318.12万,占全市的32.02%。中心城区全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2235.1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49.12%,同比增长11.5%。中心城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与上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41.57%,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27.8%,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57.23%,下降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1.57∶57.23。
(二)哈尔滨市县域发展现状
县域借助中心城区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使各开发区自觉向中心城区靠拢。其中,双城经济开发区辟建新兴产业园区和周家装备制造产业园,将开发区开到省边界,使哈亚麻、哈肉联等企业落地生根。五常则选择牛家镇辟建工业园区,使五常与哈市的距离缩短至17公里,大量承接平房及原动力等区企业迁移。哈市实施新战略后,哈南新城规模建设全部覆盖双城、五常开发区,更让两地工业企业发展如愿以偿。以食品工业见长的双城市,近年来继续保持良好运行态势,食品加工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雀巢、娃哈哈、洽洽、盛龙等食品加工企业相继增资扩产。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努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包装产业及对俄贸易加工基地,项目建设及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另外,依兰、通河、延寿等地的新能源建设、畜禽加工及食品工业等项目建设,依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其中通河肉鸭、方正肉鸡逐步形成养殖加工产业化。2012年,哈尔滨市县域的区域面积为42177平方公里,县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9.42%。哈尔滨市县域年末户籍人口为516.91万,占全市的52%。2012年,全市县域共实现生产总值1813.4亿元,同比增长40.61%,比全市高30.6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速放缓,2012年,全市县域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2.31亿元,同比增长2.6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06.92亿元,同比增长45.98%;县域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14.17亿元,同比增长54.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21.2:29.5:49.3变化为21.3:45.98:44.91。
二、中心城区与县域互动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区壁垒难以消除
由于中心城区与县域属于两级行政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形成同步发展。各种资源、政策及环境的不均衡发展,使得中心城区与县域很难实现平等互动。国家、省、市的一些优惠政策在中心城区和县域不能共享或者落实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县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发挥,造成县域与中心城区在规划、政策以及产业等方面没有实现更好的对接。
(二)缺少中心城区与县域互动的节点城市
城区与县域良性互动的节点是指各级不同规模的县(市)。双城市、五常市和尚志市是哈尔滨市的地级市,这三个县市经济发展良好,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因此,这三个地级市目前承担着中心城区与县域互动的节点的角色。双城市、五常市和尚志市作为多层次梯度能量差的节点,是产业顺利转移,高效对接的重要环节,其发挥了承接转移,辐射带动的作用,使中心城区、地级市和县形成一个紧密连接的产业利益共同体,促进产业升级。
(三)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与县域发展的差距,不仅仅影响了哈尔滨市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更制约了哈尔滨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哈尔滨市一直都比较注重中心城区的发展,在公共设施投资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对中心城区的力度一直大于县域,这是造成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使得哈尔滨市区域不均衡发展一直持续。自“强县”战略实施以来,哈尔滨市加大了对县域的发展力度,出台了《中共哈尔滨市委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全面提升哈市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但是,县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在资金、人才和资源等方面与中心城产生竞争,再加之两级政府间上传下达的工作模式,使得中心城区与县域一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
(四)区域功能趋同
哈尔滨市各个城区和县域的定位存在着趋同现象,导致各个地区分工不明确,造成同质竞争,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城区与县域之间缺乏统一、清晰的功能分工体系。从哈尔滨市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区域的总体功能和空间格局,城乡之间主导功能不够明确,存在着功能趋同、对接不畅、恶性竞争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城乡交接地带,功能缺乏协调和分工的问题尤为严重。而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大交通互不接轨、蔓延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则影响了设施服务的共享和环境的共保。
(五)中心城区与县域互动网络体系不健全
城市与县域互动的网络体系是指交通运输体系。哈尔滨市目前现存的城乡交通网络已经不能满足中心城区与县域互动发展的需要。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路网建设不完善,是中心城区与县域制约互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城际轨道交通、升级快速公路的欠缺,导致中心城区与县域之间连接不畅,严重影响了资源、人才与技術的流通,增加了交通成本、时间成本以及人工成本。
三、促进中心城区与县域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消除行政区壁垒
中心城区与县域为了实现互动发展,利益共享,要素自由流动,就必须打破行政区划,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合作模式。县域不要靠输出资源为发展模式,要以资源为基础,在中心城区寻找联合开发的机会,尽早开发并把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结合起来,让资源与市场对接,将资源变成财源。要建立互动机制,借助中心城区与县域在资源、要素、资金等方面具有互补性和差异性,互动合作,有效利用资源要素,形成合力共同发展。目前,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与县域要确立错位发展?互补共赢的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大政府在地区经济布局、利益协调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力度,打破原有行政区划的人为限制,加快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整合与整体优势的打造。
(二)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心城区与县域互动发展的基础,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要着手建立哈尔滨快速路网系统,着力提高区域内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同时着手建设城际高速公路建设,特别是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与县域的衔接路段的公路等级,形成两地之间多条高速公路链接。逐渐形成中心城区之间的地铁链接,城际之间的轨道和快速公路连接为主要模式的高速公路网络骨架建设。二是整合信息资源,目前,哈尔滨市政府间、行业间内部信息网络已初步建立,但是信息渠道尚不畅通。而企业间的内部信息网络尚未建成,企业之间大部分自我封闭,没有交流的平台。
(三)实现产业互动
一是在中心城区与县域的高低端产业间应加强关联,借助产业合作的形式实现良好的对接,保持整个产业链的供给要素充足顺畅,严防产业链脱节。二是要鼓励中心城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如鼓励木兰、通河、方正和巴彦等养殖基地与双城食品制造产业对接,并把开拓腹地消费市场作为下游战略重要环节。三是要实现哈尔滨市中心区主导高端产业与县域产业的互动发展。哈尔滨市中心城区是四大优势产业的集聚区,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心城区的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产业、石化产业等优势产业在规模化的同时,可向县域延伸产业链,在县域内发展配套产业,以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地区间产业对接。
(四)培育利益共同体
一是积极推进区域内企业整合,通过跨区域兼并重组建立多元化大企业。中心城区应充分利用区位、对外开放、环境资源等优势,积极主动地推进跨区域企业重组。二是积极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必须加快对哈爾滨市中心城区国企进行改制,在进行股份制改造中,积极吸纳县域的资金入股。三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在县域内扶持一批实力强,发展好的民营企业,使其走向现代企业制度,开展跨区经营,成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民营骨干企业。
(五)建立区域战略合作发展区
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与县域可依据地缘优势、区域功能、产业链等因素进行区域战略合作发展,可逐步形成巴彦、宾县,江北的高新科技发展区;双城、阿城、五常、香坊和平房的装备制造产业区;五常、尚志和双城绿色食品加工区等,以市场为导向,弱化行政区观念,通过建立区域战略合作发展区,为中心城区与县域互动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区域战略合作发展区要定期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就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所遇到的重大事项进行协调,区域战略合作发展区的主要作用就是制定共同的发展规划及政策,协调区县之间的利益,促进中心城区与县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禾.区域互动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24—28.
[2]唐字文.区域经济互动发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蒋瑛,郭玉华.区域合作的机制与政策选择[J].江汉论坛,2011(2):25-28.
[4]陈栋生.东中西合作互动徒进区域协调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4,23(4).
[5]张明,李娟.大学科技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