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压攒竹穴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观察

2014-05-30 00:22张磊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医外治法

张磊

【摘要】目的:观察攒竹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符合条件的中风后呃逆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按压攒竹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巴氯芬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压攒竹穴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疗效确切,且操作简单,复发率低,无任何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后呃逆;攒竹穴;中医外治法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6-0146-02

中风后呃逆作为一个临床症状,常是病情危重的信号[1]。它可以影响患者的呼吸、睡眠、饮食,清醒者特别痛苦,昏迷者可因呃逆影响呼吸,加重脑部缺氧而使疾病恶化,甚至死亡[2]。目前西医治疗本病虽可使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部分药物的副作用和复发率较高[3]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中医药在治疗中风后呃逆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4-6]。近年来,笔者以按压攒竹穴治疗中风后呃逆效果颇佳。本研究旨在观察该方案在临床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观察的60例病例均来自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方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通过计算机统计软件,按照1:1比例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6~78岁;脑出血15例,脑血栓形成11例,脑梗死4例;持续呃逆时间3~5d。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59~80岁;脑出血14例,脑血栓形成13例,脑梗死3例。持续呃逆时间2~6d。性别、年龄、脑血管疾病的病程、

病情、出现呃逆的时间等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符合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③符合脑血管疾病合并呃逆的诊断标准;④年龄在50-80岁之间。排除标准:有下列任何情况之一者, 为排除病例:①非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呃逆;②年龄> 80岁或< 50岁;③精神病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⑤对方案中使用的药物过敏者;⑥研究中认为有任何不适宜入选的情况。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病情轻者取坐位,病重者取仰卧位,治疗者双手拇指指腹用力按压双侧攒竹穴,其余四指稍分开置于患者额头处,力量由轻到重,强度以患者感觉穴位胀痛为度。按压1~2 min,若患者能配合,嘱其用力深呼吸,并屏气时间30秒以上。使呃逆消失或持续时间及发作时间明显减少,经3~5min后呃逆停止。1次无效者可重复按压。按压时切勿压迫眼球,并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主诉或出现痛苦表情,应立即停止按压,待其缓解后再重复进行。

对照组:给予巴氯芬片(卫达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C20090018,10mg/片)每次5mg,口服(若患者存在意识障碍或吞咽困难, 则予以胃管鼻饲),每日2次,连用3天。两组均治疗3天后评定效果。在规定的疗程中,两组患者均不得使用其它治疗呃逆的方法和药物,同时处理其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1.3临床观察指标

(1) 所有患者由专人负责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的每天呃逆次数(以24h内频率最高计算)、症状评分及呃逆停止时间;(2) 观察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转氨酶、血糖、肾功能,心电图情况,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每两天进行上述常规检查并做好记录。

1.4临床疗效评价

1.4.1疗效指标呃逆的次数和呃逆的症状积分

1.4.2症候积分标准

临床症状:呃逆次数(以24h内症状最严重时为准)。正常:0次/天(0分);轻度:<5次/h且患者能耐受,不影响进食和呼吸(3分);中度:6-10次/h;或<5次/h但患者难以忍受,影响进食和呼吸(6分);重度:>10次/h;或<10次/h,但不能进食或呃逆是伴见食物反流(9分)。

1.5疗效标准

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7]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的有关标准拟定

治愈:按压不足3次呃逆停止,2周后随访无复发;显效:按压3次后呃逆明显缓解,发作的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偶有小发作,经重复按压后很快停止,治疗72h内症状评分减少6分以上或呃逆完全终止;有效:按压3次后呃逆无明显缓解,经重复按压后可停止,治疗72h 内症状评分减少3 分;无效:按压3次后呃逆不止,经重复按压后仍难缓解,治疗72h内症状评分无改善。

1.6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输入数据库(Excel表),采用SPSS19.0 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7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治疗组 30 17(56.67) 8(26.67) 4(13.33) 1( 3.33) 29(96.67) ☆对照组 30 10(33.33) 5(16.67) 7(23.33) 8(26.67) 22(73.33)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2.2两组在治疗第1天后呃逆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时间点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时 间 治疗组 对照组治疗前 6.35±2.85 7.58±2.12治疗1天 3.52±2.68 4.67±2.13**治疗2天 1.79±1.81 3.26±1.84**治疗3天 0.85±1.15 2.42±1.58**注: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 <0.05

2.3两组复发情况比较停止治疗1天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疗效痊愈30例患者中复发1 例, 复发率为3.33%;对照组临床症状疗效痊愈30例患者中复发8例, 复发率为26.67%; 经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4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头晕1例,恶心1例,均未影响继续治疗,治疗结束后不良反应消失。

3讨论

呃逆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也是一个临床常见症状。呃逆是一种神经反射,当脑部病变如出血、梗死、肿瘤及颅脑挫伤等造成脑组织水肿、颅压升高等使迷走神经兴奋,并传至咽喉肌、膈肌,产生节律性收缩,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响亮的特别声音,即为呃逆。西医目前主要治疗药物为巴氯芬等,但其副作用和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中医药在治疗中风后呃逆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

中医认为呃逆病因病机是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和正气亏虚导致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治法当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中风后呃逆常常出现在中风重危病证中,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属鼻针的胸穴。膀胱经“上额,交巅,从巅人络脑”,故可治疗脑部疾患,同时攒竹穴具有良好的调气作用,可以行气降气,脏腑背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针刺攒竹穴,能疏泄膀胱经之气进而达到调理全身脏腑气机,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另外,中医学认为,肺居胸中主气,主宣发肃降,对维持人體气机的升降出入起着重要作用。膀胱经挟脊与膈、脾胃相连,故可宽膈降逆止呃;攒竹穴所处的皮下有面神经、滑车上神经的分支,刺激此穴不仅可调节气机升降出入,降逆止呃,使呃逆速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强刺激局部神经,直接兴奋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通过神经反射,抑制迷走神经的异常兴奋,从而最终缓解膈肌痉挛[9]。

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按压攒竹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确切,且操作简单,复发率低,无任何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赖润龙,郑丰任,蔡楚伟.巴氯芬治疗神经外科疾患并发顽固性呃逆[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1,20(3):231-232.

[2]高志波,梁卫东,郭红军等.氯丙嗪足三里封闭治疗中枢疾病伴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4):402-403.

[3]刘艳,翟颖,徐广屏.顽固性呃逆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现代理,2007,13(1):83.

[4]姜淑芳.穴位注射膈俞穴治疗呃逆6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5):565.

[5]段茂彪.穴位点按配合针灸治疗呃逆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4):55

[6]陈桂霞.丁香柿蒂汤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呃逆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512.

[7]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 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9]宫润莲.耳穴贴压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J].当代医学,2009,15(28):159

猜你喜欢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化疗呕吐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肛肠病术后创面愈合临床应用概况
中药养血止痒合剂外治法对尿毒症相关指标的影响
不孕症输卵管通液术后中医外治法治疗与护理研究
中医外治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00例
中医外治三联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中医外治法对寰枢椎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中医外治法治疗腺瘤性大肠息肉复发的研究进展
感冒的中医外治法研究
熏洗治疗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