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芳
【摘要】目的:分析高频彩超在隆乳术后并发症诊治的功效和价值,总结经验,提高实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高频彩超在某院临床检查的50例患者并发症情况的综合收集和整理,确定隆乳充填物的不同表现,并根据此制定手术方案,其得出的结果和高频彩超检查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查看高频彩超实际的应用效果。结果:通过对50例患者的超频彩超检查结果的分类整理发现,在全部患者中,采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为丰乳填充物的15例(20只)患者乳房出现明显变硬感,10例(12只)患者左右乳房出现不对称,注射的填充物出现了位移现象。13例(20只)患者乳房局部区域出现了硬结。采用硅凝胶作为填充物的隆乳患者中假体纤维出现囊性薄膜挛缩7例,硅凝胶填充物假体囊破裂3例,填充物位移患者2例。结论:高频彩超在对上述患者的隆乳(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硅凝胶假体)术后的并发症诊断结果和实际手术记过吻合,是诊治隆胸术后并发症有效科学的方法,能够为临床检查提供准确直观的诊治依据。
【关键词】高频彩超;隆乳术;并发症;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硅凝胶假体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6-012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通过隆乳来提升自身的形态美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伴随着隆胸手术的日益增多,其并发症也不断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当下美容医师采用传统的乳房触诊的方式来进行隆胸术后并发症的诊治[1]。这样在诊治过程中,美容医师通常都会根据以往的诊治经验来判断并发症的情况,主观色彩浓厚。实际诊断中对隆乳填充物的位移现象、囊体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的影响程度的判断会出现误差,导致患者误诊等现象的出现,影响并发症科学合理的治疗。因此目前隆胸患者和临床美容医生迫切需求一种通过简单操作来提供科学合理的诊断依据的影像检查方法,以提高诊治的准确和减轻隆乳并发症患者的经济负担。近些年随着技术的进步,高频彩超在隆乳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2]。本次研究通过对50例隆乳并发症患者进行高频彩超检查,探讨其实际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方面的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50例患者均为2012年4月份至2014年3月份期间隆胸术后出现了乳房填充物位移、囊体破裂等并发症后进行了高频彩超检查,年龄21至52岁,平均年龄31岁。其中38例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术后的并发症:15例(20只)患者乳房出现明显变硬感,10例(12只)患者左右乳房出现不对称,注射的填充物出现了位移现象。13例(20只)患者乳房局部区域出现了硬结。12例采用硅凝胶假体隆胸手术后的并发症:假体纤维出现囊性薄膜挛缩7例,硅凝胶填充物假体囊破裂3例,填充物位移患者2例。
1.2方法:采用高频彩超诊断设备,患者仰卧姿势,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检查隆乳填充物的实际情况并相应做好标记记录。隆胸术后3至6个月进行隆胸双乳高频彩超复查,对并发症部位实行重点观察,详细诊断病灶术后处理的效果,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手术疗效的判断[3]。
2 结果
采用聚丙酰胺水凝胶为填充物的隆胸患者10例(12只)出现了填充物位移,导致乳房左右不对称现象的发生。患者乳房表面明顯可观察到大小不一的暗区。13例(20只)患者乳房局部区域出现了硬结,超声表现为乳腺组织呈现不规则暗区。15例(20只)患者乳房出现明显变硬感,超声表现为在胸大肌层、皮下脂层等不规则低回声的暗区,局部呈现片状[4]。采用硅凝胶假体隆胸手术患者假体纤维出现囊性薄膜挛缩7例,超声表现为假体出现了异常高度,囊壁边缘不齐等现象。硅凝胶填充物假体囊破裂3例,超声回波杂乱,双侧假体对称性失衡。填充物位移患者2例。表现为假体区域呈现阴影,左右对称不齐。
3 讨论
由于隆胸术的手术效果通常经由手术医生给出结论,主观色彩浓厚导致不能给患者准确的诊断结果,导致患者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5]。高频彩超技术相较于MRI、CT等检测技术具有着成本低廉、检测操作简单快捷、检测方式科学合理、检测结果准确无误等特点,在实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实际的高频彩超检测结果能够给予主治医生提供准确的隆胸术后并发症的数据影像,使医师能够清晰直观的看到病灶部位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保证了患者隆胸术后并发症的治疗及时和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和平,艾志伟,陈建国,王斌,黄琳玲,付时章.高频彩超在隆乳术后并发症诊治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4,12(02):113-116.
[2]邓劲松,王洁,张春丽,邓素雅,陈庆康,何惠莉.高频彩超在隆乳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12(01):185-186+188.
[3]《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年第7卷第1~12期总目录索引[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12(12):959-972.
[4]《中国美容医学》第17卷 第1~12期学术论文总目次[J].中国美容医学,2008,12(12):1832-1848.
[5]《医药论坛杂志》2010年第31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医药论坛杂志,2010,12(24):20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