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在放射性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放射性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前期治疗均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后过渡为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方法下的营养支持效果。结果:与联合营养支持前相比,肠梗阻患者生化指标显著升高,支持前后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瘘患者联合营养支持前后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与联合营养支持前相比,肠梗阻与肠瘘患者人体测量指标均高于联合营养支持前(P<0.05)。结论: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法可以切实改善放射性肠炎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营养支持效果十分显著,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放射性肠炎;腸内营养;肠外营养;营养支持
【中图分类号】R8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6-0109-01
营养支持作为各种疾病临床治疗工作的必要环节,在炎症性肠炎、短肠综合征及放射性肠损伤等疾病治疗中应用尤其广泛[1]。放射性肠炎作为腹部或盆腔肿瘤放疗后一种多发并发症,多合并发生消化道功能障碍,选取科学营养方法至关重要。本文选取40例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放射性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在放射性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40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放射性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19-74岁,平均年龄为(52.6±4.6)岁,所有患者住院时长均超过3周,合并肠梗阻患者21例,合并肠瘘患者19例,所有患者临床病症均符合放射性肠炎临床诊断标准,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1.2方法与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先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后过渡为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共治疗3周。治疗前、治疗1周、3周着重观察患者生化指标,着重记录患者白蛋白、血总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等指标,检测患者体重、上臂围、体脂肪含量、体蛋白含量及细胞外液含量。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记作(均值±标准差),行t检验,计数资料记作百分数,行X2检验,用P<0.05表示有统计。
2.结果
2.1患者联合营养支持前后生化指标比较与联合营养支持前相比,肠梗阻患者生化指标显著升高,支持前后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瘘患者联合营养支持前后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1肠梗阻患者联合营养支持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时间 血红蛋白 血清
总蛋白 谷丙
转氨酶 谷草
转氨酶 转铁
蛋白 纤维连
接蛋白治疗前 102.5±5.2 60.7±2.7 15.3±3.9 29.8±5.4 1.3±0.1 204.5±13.6一周 103.5±3.8 61.2±7.8 24.2±3.2 32.1±2.2 1.4±0.1 217.5±7.2三周 112.9±3.1 72.9±2.2 40.7±1.2 51.6±5.2 1.8±0.2245.5±9.2表2肠瘘患者联合营养支持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时间 血红蛋白 血清
总蛋白 谷丙
转氨酶 谷草
转氨酶 转铁
蛋白 纤维连
接蛋白治疗前 97.5±6.7 63.5±4.9 27.5±3.2 38.5±5.8 1.4±0.2 2.1±7.8
一周103.2±6.0 68.5±2.6 30.2±3.9 48.6±12.2 1.5±0.2 216.5±6.3三周 112.5±5.9 74.5±2.6 36.6±4.5 44.2±16.5 1.7±0.2 227.9±5.22.2联合营养支持前后患者人体测量指标比较与联合营养支持前相比,肠梗阻与肠瘘患者人体测量指标均高于联合营养支持前,治疗前后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处理。
表3联合营养支持前后40例患者人体测量指标比较
时间 体重 体重指数 上臂围 蛋白质 脂肪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治疗前 38.5±1.7 13.5±1.1 19.9±0.9 6.9±0.3 1.8±0.4 15.2±1.2 11.9±0.3一周 38.8±1.7 13.1±1.2 19.5±0.4 7.1±0.4 1.7±0.3 16.3±0.7 10.9±0.4三周 41.6±1.7 14.8±0.9 20.6±0.9 7.9±0.4 2.1±0.2 17.4±0.6 10.4±0.33.讨论
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于恶性肿瘤疾病治疗中的推广应用,放射性肠炎发病率逐渐升高,肠炎并发症患者肠道组织结构发生变化[2],肠道功能出现异常,极易出现营养吸收障碍,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极大,需要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科学的营养支持。营养支持具体分为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其中肠内营养是指经过管饲或经口摄入各种营养以满足人体代谢,该种营养方法比较符合人体生理过程[3],并发症较少,但于消化道功能严重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有限,经静脉途径输注营养液的肠外营养支持法成为首选。临床研究发现[4],对放射性肠炎患者进行肠内、肠外营养联合支持可以改善患者肠道病变引起的腹痛、腹胀、体重下降等症状,纠正人体电解质紊乱症状,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本文40例研究发现,对放射性肠炎患者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可以切实改善体质指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营养支持效果十分显著,该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5],提示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有助于改善放射性肠炎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可以推广应用。
本文研究发现,肠梗阻患者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应用效果更为显著,这与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法调节梗阻病变、改善肠胃功能等功效有关,可以结合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轩煦杰.肠内结合肠外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13,34(02):36-37.
[2]孙江华.胃癌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3,30(02):46-47,50.
[3]黄迎春,张婷婷,李幼生,王新颖.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在放射性肠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11(08):810-812.
[4]罗维.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及早期健康教育对放射性肠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14(36):119-121.
[5]周庚仁,黄东平,王舟翀.结直肠癌术后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的临床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0(14):1729-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