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稀云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抢救严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78例因各种疾病所致的严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对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aO2)、血气分析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结果:治疗成功并顺利脱机拔管73例,死亡5例,成功率93.5%。使用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治疗后呼吸频率、SpaO2、血气分析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是抢救严重急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严重急性呼吸衰竭;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6-0094-02
严重急性呼吸衰竭发病急,具有较高的致死率,由于抢救不及时而致死的患者比例为54.7%[1]。因此,应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是临床上急性呼吸衰竭的常用抢救方法,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和恢复具有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抢救方法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现选取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于我院进行抢救的严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疗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共收治严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共78例,患者的致病原因多样,均经过临床诊断后确诊为严重急性呼吸衰竭。进行气管插管通气的抢救指标[2]:(1)面罩给氧时患者面部出现严重紫绀;(2)呼吸暂停情况频发,甚至出现心跳骤停现象;(3)血气分析的指标结果异常现象明显。本次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31-64岁,平均年龄(45.3±3.6)岁。患者进行通气抢救前,呼吸频率为(27.3±1.4)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SpaO2)为(71.3±5.7)mmHg,血气pH为(6.34±0.4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为(9.2±1.3)KPa。
1.2 治疗方法:对于意识模糊患者经口或鼻进行气管插管,治疗无效后换用气管切口插管;意识清醒患者直接进行气管切口插管。插管结束后调整呼吸机的各项参数:吸氧浓度为32%-43%,呼吸频率维持在17-20次/min。机械通气过程中还应定期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气管吸痰和冲洗,以确保患者呼吸系统的通畅。在对患者进行人工机械通气时,应做好各项指标的监测工作,包括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的各项指标等。
1.3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呼吸功能正常,面部发绀现象消失,可在脱机后拔管[3];无效:经过气管插管通气治疗后,患者的呼吸衰竭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缓解,最终出现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对上述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 表示。治疗前后的指标水平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成功并顺利脱机拔管73例,死亡5例,成功率93.5%。治疗后患者的平均呼吸频率为(18.6±0.8)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SpaO2)为(91.4±2.1)mmHg,血气pH为(7.12±0.23),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为(5.4±1.0)KPa。治疗前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下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水平综合比较分析( ,n=78)
时间 呼吸频率(次/min) SpaO2(mmHg) 血气pH PaCO2(KPa)治疗前 27.3±1.4 71.3±5.7 6.34±0.41 9.2±1.3治疗后 18.6±0.8 91.4±2.1 7.12±0.23 5.4±1.0X2 7.125 8.006 5.741 9.326P <0.05 <0.05 <0.05 <0.053 讨论
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状态,它会导致患者静息状态下的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和PaCO2水平的增高,甚至造成低氧血症或血液酸中毒等一系列功能性紊乱[4]。严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功能紊乱现象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极易导致患者死亡。治疗严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关键在于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并降低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急救方法,对于严重急性呼吸衰竭具有良好疗效。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患者经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治疗后,其SpaO2水平得到明显提高,PaCO2水平下降幅度较大;所有患者中治疗成功患者为73例,成功率为93.5%,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
使用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对严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抢救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抢救质量控制,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第一,应尽量采取气管切口插管构建人工气道,不仅能更好地确保呼吸道通畅,还能减轻患者的治疗不适感。第二,应选择材料安全、质地柔软的塑料导管,并选择与导管配套的、低压高容的套囊,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第三,应尽可能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有效避免呼吸机依赖现象的发生,当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及时撤除呼吸机,改为面罩呼吸或患者自主呼吸,降低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程度。
综上所述,使用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能够有效提高严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兰连生,肖勇.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抢救严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30例临床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0(04):93-94+96.
[2]刘魁.AECOPD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3.
[3]王运.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抢救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7(09):86+117.
[4]张新峰.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5(0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