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痛剂足浴法治疗消渴病痹证患者的临床观察

2014-05-30 23:27齐秀杰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临床观察

作者简介:齐秀杰(1981年—),女,主管护师,从事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摘要】目的 观察痹痛剂治疗消渴病痹证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37例。两组均在控制饮食及运动治疗基础上,予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抗凝、改善微循环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予痹痛剂(贵州华奥药械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00ml/瓶;每次取本品100ml加水3000ml稀释,每日一次,每次30-40分钟)足浴治疗,每日一次,15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选用热水足浴,方法、疗程、护理对策同治疗组,2组均治疗两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2%,对照组为54.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痹痛剂足浴法对消渴病痹证疗效肯定。

【关键词】消渴病痹证;痹痛剂足浴;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6-0086-02

消渴病痹证属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是由于消渴病经久不愈,耗伤气阴,气血阴阳亏虚,血行淤滞,脉络失于温煦,寒凝血瘀,经络阻滞不通所致的“痹症”、“筋痿”、“麻木”等证。是消渴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其发病率与病程有关,有近60%-90%的消渴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患者无症状[1]。而临床突出表现为肢体麻木、凉、疼痛、灼痛或钻凿通,有时剧痛难以忍受,夜间及遇寒时加重,或为手足感觉异常,分布呈手套型或袜套型。消渴病后期甚至导致下肢血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出现肌萎缩或瘫痪等。

我院内三科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痹痛剂足浴辅助治疗并结合相应的护理对策,通过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1.1 中医诊断标准 均符合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医消渴病诊断标准,属于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主症:①乏力、嗜卧或活动后胸闷心悸(4分);②腰膝酸困或失眠多梦或五心烦热(4分);③肢体麻木(3分);④肢体刺痛、烧灼样痛和电击样串通(3分)。次症:①肌肤甲错或皮肤瘙痒(1分);②舌质暗或有瘀斑(1分);③脉沉细弱或沉细涩或结代(1分)。判定:主症3项+次症2项,辨证标准≥12分[2]。

1.1.2 西医诊断标准入选的我院住院消渴病痹证患者85例,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在诊断糖尿病史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④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两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3]。

1.1.3 排除标准 年龄<10岁或>80岁者;既往有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者;近一个月有感染者;伴肢体坏疽者;有严重心、肝、肾等并发症,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疾患者;对治疗方案不能配合,不适合接受本治疗方案者;足部皮肤有破损者。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1.2 一般资料 将符合以上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年龄24-76(50.4±10.5)岁,消渴病病程8个月-10年(76.5±2.4个月),伴消渴病痹证症状1-22(8.4±1.1)个月;对照组37例,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28-78(56.8±11.5)岁,消渴病病程10个月-12年(77.3±1.8个月),伴消渴病痹证症状0.5-21(8.7±1.5)个月。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一般治疗 均在控制饮食及运动治疗基础上,应用口服降糖药及/或注射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以甲钴胺等药物营养神经,并予以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

2.2 治疗组 采用痹痛剂足浴,其药物组成为:桂枝提取物、刘寄奴提取物、骨碎补提取物、当归提取物、党参提取物、姜黄提取物、牛膝提取物复合醛及复合季铵盐,取本品药液100ml放入同一型号的腿浴治疗器内,加水3000ml,维持水温38℃-40℃,告知患者将双足浸于药液中泡洗,水面在踝关节10cm以上。每次浸泡30分钟,每日1次,15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2个疗程。对照组选用热水足浴,除不加中药外,水温、浸泡方法、疗程均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即记录肤色情况、患者感觉情况,并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检查。治疗2个疗程后记录当天的以上观察指标及检查结果,并与治疗前进行对比。

3.2疗效评价标准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消渴病中医分期辩证予疗效评定标准》制定[4]。完全缓解: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中医证侯积分减少≥9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侯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好转,中医证侯积分减少≥3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的疗效分析采用Ridi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3.4.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 n 完全缓解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 48 2 2314 981.2对照组 371145 17 54.1注:两组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u=1.7742,单侧概率P<0.05

3.4.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组别n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8 17.1±3.99.7±3.1①②对照组 37 15.5±4.811.9±4.2①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①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4.3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见表3

组别 n 时间 腓总神经腓浅神经治疗组 48 治疗前35.7±9.5 28.0±7.3 治疗后45.3±10.2①② 38.8±1.9①②对照组 37 治疗前34.4±10.529.3±10.6 治疗后39.5±10.7① 34.3±10.6①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①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5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4讨论

本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中医证侯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这与痹痛剂在患者足浴过程中可通过热力和浸泡作用将药力渗透入人体皮肤(局部)毛窍、经络,使机体气血运行通畅;血脉通畅后,药物随热而行,提高了药物吸收效率,经脉循环,达到疏通经络、燥湿祛寒、活血止痛、消肿祛瘀的作用。根据血液循环学说,足部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相当于“第二心脏”[5],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经足浴治疗后,患者局部血流量明显增加,感觉障碍明显减轻。说明足浴疗法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缺血缺氧状态而达到治疗神经病变的目的。

本病多以凉、麻、痛、痿为主证。其主要症状是手套、短袜样感觉障碍,并伴有疼痛、麻木、发凉、灼热,病机以气虚阴虚,阴虚失充为本,以瘀血痰浊阻络为标,治疗当在辨证施治、遣方择药前提下,酌情选加化瘀通络之品,取其“以通为补”,“以通为助”,治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为主。痹痛剂浴方中桂枝提取物有温经散寒、辛散温运而止痛;刘寄奴提取物有破血通经、散淤止痛;骨碎补提取物有温补肾阳、强筋健骨、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当归提取物有补益气血使气冲推动血行;党参提取物有补中益气;姜黄提取物有辛散温通,能活血行气而止痛,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通经止痛;牛膝提取物有祛湿舒筋,通络止痛而缓解症状。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舒筋活血、散寒止痛之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桂枝、姜黄均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促进发汗,镇痛抗菌之效[6];骨碎补中双氢黄酮甙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诸药合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血运进一步通畅,改善局部供血、供氧,加强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表明,痹痛剂不仅能明显改善消渴病痹证患者的疼痛、麻木、发凉、灼热等症状,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使感觉障碍明显好转,且临床应用无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试行本)[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52.

[2]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6.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49.

[4] 迟家敏.糖尿病实用诊疗手册[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260-280.

[5] 朱佐才,顧培德.实用脚部(反射区)按摩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

[6] 赵彩霞,李军,任会雅,等.足浴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4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5):33.

猜你喜欢
临床观察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难治性强迫症给予喹硫平及氯咪帕明的临床干预观察
孕足月低位水囊引产联合静滴缩宫素的临床观察及总结
四妙散加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2例临床观察
蒙医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9例临床观察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