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2014-05-30 10:48蒋惠英
学子 2014年6期
关键词:品德小朋友儿童

蒋惠英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兒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化、活动化和综合化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即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引导学生在乐于参加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寓教于活动之中,真正做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最终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培养良好的品德。

当然,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上不好《品德与生活》课的,还需要我们每个上课教师有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基于儿童生活的课程资源开发以及包括亲和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在内的教师素质。

一、借助生活经验,因为生活而感动

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也就是说,《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生活的需要,必须以儿童的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遵循生活的规律,力求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生活为主要的教育源泉与教育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

如:在执教《我帮你 你帮我》一课时,我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利用我校一部分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乘坐接送车这一独特课程资源,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执教片断如下: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肯定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吧,今天我们乘坐接送车的小朋友坐在一起,说说在乘车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我们一年级小朋友个子小,上不了车。

生:大家经常会挤来挤去,会被挤摔倒。

生:有些哥哥会欺负我们,有一天,我先上车坐了一个好座位,有个三年级的哥哥上车了就要我的座位让他坐。

师:当你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想让老师来帮助我。

生:我真想有人来帮帮我。

师:看到小朋友们有这么多的困难,六年级的哥哥姐姐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上个学期,他们坚持每天放学就带着自己负责的一年级小朋友手拉手一块儿去排队、等车。你还记得他们是怎样帮助你们的吗?

生:每天放学,姐姐都让我们先上车。

生:哥哥经常扶我上车。

师:他们这样帮助你们,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有了他们的帮助,我感到很开心。

生:我感到很幸福。

生:我觉得哥哥姐姐真好,我很感谢他们。

……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生活即教学”的观念,努力使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分析、思考。可以这样说,因为生活而感动学生,教育学生。

二、关注现实生活,因为活动而精彩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课程。活动化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是学习的载体。低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基础和活动经验,他们的自控能力差,但喜欢活动;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差,但对活动的体验比较强。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低年级学生不能只靠听来学习,而是应该有意引导儿童通过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设计,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如我执教《我与小动物》一课时,各个环节的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完成的。如“猜猜我是谁”、“夸夸我自己”两个环节使学生了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快乐,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一举多得,却又很轻松。德育课堂不再是沉重和压抑,而是充满乐趣和精彩。

三、回归生活实践,因为体验而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如何认识生活中的价值观,关键是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认识、体验、感悟。“体验”要求学生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深度去感悟,从内部产生感受,形成发自肺腑的倾向,喜爱和实践的感觉。

例如教学《手拉手 交朋友》一课后,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班内的学生,还可以将学生带出班级,乃至学校,让学生在和校园内的小伙伴多交朋友,甚至与校外的小伙伴开始各种不同的交往方式,并且遇到困难能主动找朋友帮忙,体会到交朋友所带来的快乐感。这样,把品德学科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的活力,更使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上的活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在教学《我不任性》中的“爱耍脾气的贝贝”这一环节时,教材中呈现了儿童“任性”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看明白教材范例后,结合自己平时的实际演一演,这样的角色扮演,通过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进行对话搭建了舞台。在表演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这样的行为好吗?为什么?”使学生在互动的对话中对“任性”这一儿童问题有所认识和感悟。在感悟中学会创造。俗话说,有触动,才会有感动,有感动,才会有行动。我们的品德教学,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之所以在后面的交流中会有那么大的感触,正是源自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源自心灵上那份深深的触动!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情感的激发,学生才会自觉产生不任性的意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想,这种深刻的学习体验反过来会自觉地影响到学生的真实生活,提升学生的真实生活,也就达到了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地目标。

猜你喜欢
品德小朋友儿童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找茬儿
留守儿童
海边玩一夏
六一儿童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Let’s DIY Poster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