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军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应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轴的对称图形。(3)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质。(4)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要真正掌握“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等概念并非易事,因此要让学生多看一些跟生活中有轴对称应用的图片或实例,并多设计一些学生动手实验操作为主的练习,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对概念的深层理解。教材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入手抽象出对称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对称美;通过剪轴对称图形的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进而指出什么叫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然后,回顾所学的平面图形,指出它们也具有对称性,找出它的对称轴和条数;最后安排了根据对称轴一侧的图形画出另一侧的图形,使学生体会到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边的任意一点,都能在另一侧找到一个唯一对应的点与它到对称軸的距离对应相等。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教材安排,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上课伊始,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类型的对称图片,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注意观察这些图形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学生很快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通过观察、讨论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外部特点,并形成一定的表象,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之后,产生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这些图形为什么要做成对称的等疑问。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寻找答案。通过教师提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形成自己的观点,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应用对称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知道了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在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之后,进入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小组讨论、交流、评价。老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做完每一个练习,师生、生生进行评价,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
四、学生交流学习感受,延伸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教学生活化不仅要研究课堂,更重要的是拓展到课外,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在学生做完练习后进入“课外阅读”,了解更丰富的有关轴对称方面的知识在生活中、建筑中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并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学以致用,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使数学走进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