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建红
一、关注生活唤醒品德魅力
所谓“关注生活”,就是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意大利教育家孟台梭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住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对于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相应的生活情景之中,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了解角色的期望和需要。更主要的是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在现实和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角色位置,从而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知觉社会情境,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在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二、体验生活构建活力课堂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本,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巧妙的活动设计,是进行教育一种途径。在教学《我从哪里来》时,给小朋友们介绍胎儿的来历和各阶段的生长发育这一环节时,备课时想着有图片,有解说,孩子们一定会很感兴趣。却忽视了胎儿各阶段的图片一不生动,二变化不大,不吸引孩子的眼球。孩子们被动地听着我的讲解,小眼睛迷惑地看着我,更有不感兴趣的目光已经瞄到了别处,大有教师一人唱独角戏之感。怎样让这样一个环节也生动起来呢?我在网上大量阅读了《我从哪里来》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学科涵盖品生的、科学的,跨度从幼儿园的活动课《我从哪里来》到五年级的科学课《我从哪里来》,最后在一幼儿网站上截取到了受精卵形成的动画视频解说,我的眼前一亮: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解说可以让孩子们对受精卵的形成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课堂上,孩子们的小眼睛果然一眨不眨地盯着画面。在介绍脐带时,让孩子摸一摸自己的小肚脐眼,告诉孩子这就是当初你和妈妈相连的地方,妈妈就是通过它,把营养不断地输送给肚子里的小宝宝的。这一活动一年级的孩子特别感兴趣,而且加深了孩子們对脐带的印象。只有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才能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从而指导她们的行为。
三、回归生活让品德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情境就是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真实”片段或缩影,感悟就是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的确,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是我们开展品德教学的基础。我们教师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寻求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如《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花草树木也需要呵护,教学了“爱护花草树木”的儿歌后,我告诉孩子们:我们的朋友们听你们读了赞美她们的儿歌,心里喜滋滋的可高兴了,悄悄地跑到我们教室里来了,我们把她们请出来好吗?孩子们脸上乐开了花,兴高采烈地把藏在课桌下的花草树木“请”到了可桌上。我让孩子们都用眼睛瞧着跑到我们教室里的新朋友,我说:“她呀,跟我们小朋友一样,她的枝干就像是我们小朋友胡胳膊,你们说对吗?她的叶子就像是我们的小手,你们说是吗?想不想跟她交朋友呀?那你就轻轻地跟他握个手,打声招呼,问候她一下。”孩子们凑到这些新朋友的面前,一边轻轻地摸着她们的叶子一边小声地说你好呢。一些调皮的男孩子用的力气稍微大了一些,旁边的小朋友马上提醒要轻一点。我随机采访孩子们:摸了这位新交的朋友的小手,她的小手是什么样的?孩子们有的说是小小的,有的说是嫩嫩的,有的说是软软的。我乘机引导:我们的小手也是嫩嫩的,软软的,要是我们的小手被别人不小心碰断了,会怎么样?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会很疼的,会流血的,会对那个弄断自己手的人生气。我趁热打铁,问孩子们:我们的这位好朋友,要是她嫩嫩的,滑滑的小手被别人摘下来,就跟我们的小手被别人碰断一样,她的心里会怎么想?孩子们马上就知道了树叶、花儿不能摘,她们也会疼的,也会伤心的。情境感悟可以让学生亲历和回归所创设的“生活”,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来体现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一种或几种学习的活动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活动,最终达成学习目标。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动的教学情景能为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由此可见,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健康意识的培养、生活能力的锻炼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