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子华 何志坚
摘要:教学质量管理是对学校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具有全面、全程、规范、动态等特点。努力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既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与实训条件的简陋,成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拦路虎。改革体制,更新理念,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法宝。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管理 “双师型” 实训
一般认为,教学质量指的是教学对学生达到预期教育结果的促进程度,包括学习活动是否合理、恰当,是否考虑了学生的特征(如年龄、知识基础、动机等),涉及众多的教学因素,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和内容的处理、对学习任务和活动的组织和处理。布卢姆则认为,教学质量是指如何向学生提供线索或指导、学生参与(外显地或内隐地)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如何给予强化以吸引学生学习。无论何种定义,都强调教师指导的好坏与学生的参与度紧密相关,而教学质量管理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一、教学质量管理的优劣: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
教学质量管理是对学校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具有全面、全程、规范、动态等特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要素一般有:1、教学管理职责系统,如教学质量方针和目标、教学管理者代表、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和教学管理评审等。2、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如教师引进招聘和晋升、教师进修与培训、教师绩效评价、教学仪器设备采购与利用管理、图书设施场所与藏量等。3、教学输入系统,如培养方案、招生与注册、开学、教材、课本等。4、教学过程系统,如教与学、班级管理、教务管理、课程开发、科研活动、考试与考查等。5、教学输出系统,如升学、毕业等。6、教学质量测量、分析与改进系统,如教学检查、教学评价、顾客投诉处理、教学资料统计技术、纠正及纠正措施、顾客满意度调查和教学督导评价等。
努力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既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如:通过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能明确教学工作目标,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运转;通过建立和健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能更好地明确职责范围,发挥管理机构及人员的作用;通过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能较好地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教学相长;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改革;通过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检查指导,能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加强教务行政管理工作,能及早发现问题,防微杜渐。总而言之,好的教学质量管理是职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二、“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与实训条件的简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兼具理论教学教师资格和职业技能技师、工程师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一方面,从教师整体结构上看,教师既是来自学校本身的具有系统专业理论知识、丰富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又是实际岗位工作经验丰富者或职业技能熟练的技师、工程师,他们既注重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又侧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教师个体而言,“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能深入浅出地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在实训教学中进行恰当指导,授课时能结合本专业相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以适应就业的需要。师资作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应该受到重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双师型”。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远远跟不上专业发展的步伐。由于部分对高职教学质量的偏见,简单地将质量理解为规模,一味的地扩大招生规模,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对于教师的发展漠不关心,必然造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室缺乏,专兼职结构、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结构、学历结构等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对“双师型”师资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以及产学合作、产教结合还处于初始阶段,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体系和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影响学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学生质量的提高;其次,教师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大多数都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择优录用,缺乏比较充分的实践锻炼;第三,“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渠道不畅,现有教师缺乏实训的时间和场所,学校缺乏针对本校员工的培养激励措施;最后,兼职教师的稳定性差,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践教学可以初步建立學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搞好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
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硬件有限,不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生产性,高职学生不能在真实的工作场景或模拟的工作场景工作,不利于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同时,实践教学的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实习的一体化。有些学校还存在教学内容因人而设(根据现有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条件而设(根据现有的实训设施设备条件)、因理论课程而设的现象。实践教学内容不充实,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实训项目不多,存在为达到“实训教学时间与理论教学时间1:1”的要求而人为地拉长实训教学时间的现象,实训效率不高。
三、改革体制,更新理念: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明天会更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而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是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保证。
首先,应完善“双师型”师资的选用、培训、培养和评价机制。各个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规模,办学的总体规划,在认真研究学校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重点要计划好重点专业和国家试点专业、省试点专业的教师的引进,以及骨干教师和“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引进工作。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既解决数量问题,又要解决质量问题,要兼顾年龄、学历、职称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并通过他们与专任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影响,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地缩短职业院校与企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的距离。同时,学校利用假期举办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遴选优秀的教师担任培训教学工作,教师之间互相切磋教学方法和操作技能,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另外,开展中外合作也是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模式。2004年始,教育部与德国国际继续教育和发展协会(InWEnt)共同实施的中德职教师资进修(P300)项目就是中外合作培养培训职教师资的一个典型模式。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完善职教师资的考核、评价和晋升制度,从用人标准、职称评定等方面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我们不能一方面用中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办法和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办法来评定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一方面又倡导并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和能力。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千方百计改善实训条件。学生要完成从知识、技能到能力发挥的转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和消化所学知识,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应用现代技术来进行系统设计,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机制的有机统一。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以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本位,确定核心实践教学环节及其技术点,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时,要以核心能力为本位确定核心课程及其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生产现场正在使用和将要使用的技术。
参考文献:
[1]樊姝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5).
[2]宿月荣.浅谈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高等教育服务意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2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ZJB20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