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杰 田必春 周璐
〔摘要〕 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方式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者的认同是基础,健全人格的形成即自觉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情感立场、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应有的担当责任和使命精神及把公平正义作为崇高追求是情感动力,投身实践即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常修课、通过自身奋斗夯实实践基础、以高标准道德要求提升自身素养及把改造自己与改造社会统一起来是形成途径。
〔关键词〕 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方式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6-0062-05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多元文化、思想、观念发生激烈碰撞,人们的独立性、选择性日益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面临诸多挑战。当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不仅关系到当代青年个人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发展稳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1 〕因而,深入研究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机理,有助于从理论上加深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研究,对于引导当代青年树立崇高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我国社会的主导思想,要内化为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成为当代青年的信仰追求根本上依赖于当代青年的主动信仰选择。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这种认同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实践中产生的先进模范的认同。
(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以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划清了与宗教的界限,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信是在确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基础上的主观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尊崇信服。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当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同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起点——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对世界的面貌和图景作出了自己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起点,它还原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否定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存在,指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了我们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目标,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一理想社会状态作出了以下说明:一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资料公有,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是社会关系高度和谐,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消失,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异己的力量中解放出来,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明了达到终极目标——共产主义社会的途径。通过对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找到了实现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指明无产阶级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等,从而找到了实现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基本途径。第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指明了人生的价值,为信仰主体提供了行为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除了人间社会之外并不存在天堂地狱或神灵的世界,人不能离开世界、离开现实社会去追求想象中的天堂,人生的意义只能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人只有积极投身于人类的解放运动,个体的生命才能实现永恒的不朽。
(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邓小平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本身。” 〔2 〕 (P146 ) 尽管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共产主义运动遇到困难,共产主义的前景受到质疑,但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僵化态度、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可以有多种模式、多种道路的选择,一种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马克思从来没有为各国无产阶级设计出统一的道路和模式,而是要求各国的无产阶级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斗争方式、手段以及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断被证实和强化。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人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迅速发展,取得新突破。总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引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中国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坚守和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政治体系,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当代青年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面体验,产生认同。当代青年只有在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真理性的认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真理性的确信,从而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基础。
(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者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信仰,共产党员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最重要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共产党人的信仰状态、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任与体验,共产党员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是人们接近马克思主义信仰、感受马克思主义信仰、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活体验的重要来源。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引下,为了共同的信仰,为了共同的祖国,共同的主义,无数的优秀共产党员义无反顾,无私奉献,视死如归,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奋斗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守了自己的信仰。在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仍然是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样涌现出了无数的优秀共产党员,诞生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等,开创了敢用壮志换新天的新时代。今天,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形势如何变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永恒追求始终是共产党员不变的灵魂。从在孤寂的大山里默默行走20年,截去一截大肠留下终身残疾,还奔波在大山邮路上的王顺友,到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人民的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从每年穿梭崇山峻岭跑阵地的路程超过10万公里,垂危时刻依然惦记导弹部队的杨业功,到殚精竭虑为小岗村谋发展,成为让群众感到离不开的基层党员干部的沈浩,一批又一批的新时期共产党员,在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自身的表率作用,体现着党的先进性要求。当代青年正是从他们所做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机与力量,通过对实践中产生的杰出人物及先进模范的认同,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向往与追寻。
二、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动力
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仅是认知的问题,也是情感的问题。情感是激发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动机,也是人们追求真理性认识的持久、坚固的内在动力,更是人们在选择信仰的过程中将信仰理论转化为信仰意识和信仰行为的先导和中介。当代青年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重视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动力,培养当代青年形成健全人格,具体包括:
(一)自觉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情感立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核心的情感之一就是基于对人类的关爱,对广大劳动人民身处悲惨境地的同情,对最广大劳动人民受资本家剥削、压迫的不满,对无产阶级摆脱困境的现实道路的积极探索。如果没有对人类的爱,没有对人类幸福自由的追求,没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没有带着爱的感情投身到人民群众之中,没有把自身的人生价值和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就不可能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自觉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情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情感,是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起点,也是当代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情感。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言:“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3 〕
(二)树立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悲观的、抑郁的、认命的、悲天悯人的情感因素或者超世的情感因素不同,它蕴含着自信的、乐观奋斗的积极入世情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信仰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认为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不是神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的历史,而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类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推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世界不存在神意的安排,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个人的命运不由上帝决定,而由自己决定和把握,因而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张个人不应该颓废消极,不应该怨天尤人,而应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以奋斗不息的人生方式与命运抗争,建立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
(三)应有的担当责任和使命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的重要情感动力。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4 〕 (P329 )这种使命和任务就是人生的责任和使命,它是客观存在的,伴随着每个人的出生而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的责任和使命不再是宗教信仰中神的旨意,不再是为了证明神的荣光,而是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当代青年只有具备应有的担当责任和使命精神,才能深刻理解人对其自身、他人、社会的意义,才能把个人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把自我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把公平正义作为崇高追求。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中重要的价值追求,强烈的公平感和正义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的重要情感动力。考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公平和正义永恒追求的探索史,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在对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种种社会不公平现象进行反思的结果。马克思指出:“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 〔5 〕 (P28 )这种强烈的公平感和正义感是当代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情感动力,只有具备强烈的公平感和正义感的青年才能试图去纠正和改变社会的不公正,为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而努力,才能把实现人类的公平正义共产主义社会当作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三、投身实践是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途径
信仰作为人类的终极追求,不仅仅是思想,是意识,而且还是行为,信仰是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信仰行为是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信仰的真正确立,都依赖于主体在实践中的行为确认,只有把心中的信仰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的信仰行为,才能真正形成信仰。当代青年要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必须不仅在认识上信服马克思主义,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还必须在行动上真正实践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反复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行为实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常修课。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真理性基础上,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我们信仰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坚定。当代青年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行为实践中必须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著的学习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相结合,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当代青年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经常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当代青年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结构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解我国选择、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介和桥梁,是终极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统一;当代青年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自己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立场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青年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当代青年通过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红色文化社团组织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自觉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当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将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学习远远不能完成,当代青年应该在行为实践中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项经常性任务,坚持不懈。
(二)通过自身奋斗夯实实践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排除了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排除了上帝、鬼神等神秘力量,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和所面对的外部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运动和发展的,并且这种运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可以充分发挥其主动能动性,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改造自身和世界。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意识,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指明人类自身的前途和命运既不是前定的,也不是注定的,不是异己的力量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是由人类自身去创造。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占有主动地位,因而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要求主体在日常生活中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勇于拼搏奋斗,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依靠自己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其次,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视野中,对于个人来讲,最重要的不是生活的享乐,不是物质的贪欲,不是精神的解脱,而是要追求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尽管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到物质的纠缠” 〔6 〕 (P81 ),离开现实的物质生活过程,人的精神生活将丧失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的生活的全部,人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会导致人的精神生活的萎缩,也会造成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人将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除开物质生活外,人还有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容,也是人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生活,没有精神追求,就如同没有灵魂。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不仅仅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更应该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因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随者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要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通过拼搏奋斗夯实实践基础。
(三)以高标准道德要求提升自身素养。作为深层次价值表现形式的信仰,不仅仅是停留在人们意识领域的精神状态,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同时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方式表现出来。道德行为是信仰重要的实践支撑,信仰需要在道德实践中完成和体现。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原则,不同的信仰会促使人们作出不同的道德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道德行为实践,人们也在不同的道德行为实践中形成或巩固着自己不同的信仰。信仰的建构不能仅仅是理论的论证和精神的存在,还需要借助于一定的道德行为实践。信仰如果离开了道德的支撑,就将成为口头的空话,是不会成为信仰的。不论是基督教信仰、佛教或马克思主义信仰,内部都包含着相应的道德要求,都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在基督教信仰中,基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要求人们以平和、真诚、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要求基督徒爱人如己。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尽管马克思指明“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但这仅仅是说明马克思反对离开人们实际的生活条件和经济制度去简单地进行道德说教,反对离开推动社会制度的进步而靠单纯的道德说教去改变人们的道德状况,反对任何人以道德说教者的地位进行道德说教,反对纯粹的宗教信徒的宣传教义式的道德说教,而不表明马克思主义本身不包含道德信念和道德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视野中,蕴含有丰富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要求,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人们提供了正确处理人与人、人和社会关系的原则和行为规范,以建立新型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这种平等关系不再是像基督教所说是“依赖于人都是上帝的创造物”,而是人的基本权利。马克思说:“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5 〕 (P444 )这里所指的“人”不是某一阶级、某一集团的“人”,而是“一切人”,平等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时候,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彼此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相互帮助。其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新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信仰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脱离社会存在和发展,人的自由发展也只有在自由发展的联合体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立足于个人主义的信仰,不是简单地谋求个人的解脱,个人的得救,而是立足于集体主义,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主张个人在为社会奉献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因而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求人们以奉献社会为己任,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四)把改造自己与改造社会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信仰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归属。这种政治信仰追求和信奉的远大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追求的社会理想是建立人类社会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虽然承认现实世界的不完美,但它并不像宗教信仰一样,给人提供幻想的另一个世界以帮助人们逃避现实的痛苦和苦难,而是鼓励人们进行现实的斗争去克服现实世界的剥削与压迫,获得人类的解放。因而和宗教信仰相比,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的不是个人精神的慰藉,不是个人的超度,而是世界的改造,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美好未来。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也没有像宗教信仰一样的神秘信仰仪式,没有固定的信仰活动场所和固定的信仰方式,而是要求人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而当代青年要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把改造自己和改造社会统一起来,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参与各项政治活动,为人们摆脱剥削和压迫,为人类的幸福自由而努力,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奋斗。当代青年在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中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政治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将有助于自身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当代青年应该提高政治热情,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政治实践,因为“如果个人就某个政治对象获得了一组前后连贯的信息,特别是当这些信息又涉及他们的活动时,他们就可能对该政治对象形成一套坚定不移的信念。从认识论的观点出发,他们更加确信,自己以前关于世界知识的见闻将有助于解释未来。” 〔7 〕 (P93 )在当代,青年改造社会不应该表现为高喊政治口号的空头政治,而应该体现为实实在在的现实行动,必须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把改造自己与改造社会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曲志红,孙承斌.人民科学家钱学森〔N〕.人民日报,2001-09-2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周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