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思考

2014-05-30 14:00杨志超孟永华
理论探索 2014年6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

杨志超 孟永华

〔摘要〕 构建和完善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农村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动力来源、主体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稳定性建设的有效保障。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运行面临思想认识、方式方法、持续运行“三大难题”,为此需要努力实现组织领导、具体内容、工作方法和机制保障“四个转变”。

〔关键词〕 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激励,党内关怀,党内帮扶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6-0021-04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的数量决定党的规模和群众基础,党员的质量决定党的活力和发展水平。作为党员,在努力履行党员义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同时,也需要得到党组织的激励、关怀和帮助,特别是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等特殊党员群体,更加渴望得到党组织的激励、关怀和帮助,从而增强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农村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担负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村群众、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任务。但同时,这个群体又具有特殊性,他们受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影响,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等较多,个人发展甚至生活都面临压力。因此,构建和完善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就成为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安排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以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激发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根本目的,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需要出发,通过形成规范、有序、长效的运行机制来关心、爱护、帮助特殊党员群体的一种新的基层党建理念与实践模式 〔1 〕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其凝聚力和战斗力,不仅关系着农村工作的有效开展,还关系着党在基层执政地位的巩固,而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制度设计,是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一)党内激励:农村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动力来源。中国共产党具有“两个先锋队”的性质,是具备和不断追求先进性的政党,这就要求其党员在思想、能力、行为、作风等方面也要起到表率作用,保持先进性。然而,党员的先进性并非自动保持,需要党组织通过长期的党内教育、严格的党内生活来塑造、保持。而党内教育的方式绝非板起面孔念念报纸、读读文件、传达一下中央精神那样简单,党内生活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尤其需要调动和激发党员党内生活主体地位的意识和追求、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意识和追求,党内激励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手段和党内生活内容。及时、管用的党内激励对于党员先进性的保持和发挥,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对于农村党员尤其是大量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干部、老党员、困难党员来说,充满正能量、引领其奋发向上的党内激励尤为重要。完善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机制,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增强农村党员的进取意识、奋斗意识和荣誉意识,调动广大农村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暂时落后的党员得到鞭策和激励,进而通过不懈努力,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手,在党内形成力争上游的良好局面,为农村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二)党内关怀:农村党员队伍主体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员是党的细胞。对党员个体而言,党组织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向心力,某种程度取决于其对党员的关怀。党内关怀的目的在于为党组织和党员、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之间提供良性互动和沟通的渠道,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缩小党员群体的两极分化,增强广大普通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广大农村党员深受发展环境的制约,往往会面临党员权利得不到保障,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感受不到作为党员的荣誉感,与党组织关系疏远,理想信念动摇等问题,这就更加需要党组织给予政治上的关心、思想上的引导、事业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关爱和心理上的疏导。因此,完善农村党员队伍内部关怀机制,坚持普遍关怀与重点关怀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保障享受权利与督促履行义务相结合、关怀党员和关心群众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思想教育、精神引导、政治关心、感情慰藉、心理疏导等关怀方式,真心实意地关爱农村党员,构建“以人为本”的党内关怀体系,使包括农村党员在内的党员群体充分感受到来自党组织的温暖,提升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意义重大。

(三)党内帮扶:农村党员队伍稳定性建设的有效保障。党员既是“特殊的先进人”,也是“普通的社会人”,在时时争先、事事模范的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也需要党组织给予帮助和扶持。党内帮扶机制是指各级党组织针对因疾病、老弱、灾难、被动失业等不可抗拒因素而导致生活贫困、思想发生波动的党员,给予其必要的物质帮扶和思想安慰,以帮助其重拾信心、战胜困难而采取的基本措施和制度安排。帮扶困难党员,不仅可以体现党员之间的互帮互助,营造党内团结和谐的氛围,还是化解黨内矛盾,改善党组织与普通党员的关系,增强党组织亲和力和感召力的有效手段,对于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困难党员人数相对较多,党内的利益协调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稳定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因此,完善农村党员队伍内部帮扶机制,通过组织帮扶和党员帮扶,能够逐步改善困难党员的生活状况,一方面使困难党员尽快掌握致富技能,实现致富目标,发挥出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使长期困难党员(年龄大、身患疾病等无法从事生产、生活的党员)拥有起码的生活保障,享有同其他党员一样的权利,从而缩小党员之间的经济地位差距,促进党内和谐。

二、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运行的制约因素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和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要求以来,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内的各级党组织都在不断探索和推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形成了一系列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有力地加强了党组织和党员的互动交流,有效地解决了党员面对的一些困难,为党内和谐氛围的营造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但是,由于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党员的发展需求,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三大难题:

(一)思想认识的难题。由于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实践探索还处在起步阶段,导致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于在农村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存在着诸多认识误区:有的基层党组织认为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构架和运行是上级党组织的工作,与基层党组织无关,强调自身就是受助对象,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意识;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政策理解不到位,对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认识不深刻,把激励、关怀、帮扶工作仅仅等同于对党员日常生活的关心,忽视了对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保障;有的基层党组织长期都以“讲奉献”、“讲贡献”来要求党员,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忽视了党员的个体需求,认为党员就应该“只讲奉献,不求回报”,因而认为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是脱离群众的表现,是“搞特殊化”,不利于密切联系群众,不愿开展相关工作。这些认识误区,在党内损害了部分需要帮助党员的积极性,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同时在党外引发了“困难效应”,使得很多青年以困难党员群体为参照,对加入党组织產生排斥心理,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二)方式方法的难题。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是发挥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功能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在运行过程中,面临诸多方式方法的难题: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中,方式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在工作对象上,仅仅针对部分生活特别困难的党员,而忽视了其他需要帮扶的党员,使得党内出现了不和谐因素;在工作内容上,往往只限于生活关心救助,缺乏政治、思想、工作等全方位的关怀,无法满足农村党员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工作方式上,往往只采用逢年过节为困难党员送钱送物的物质帮扶,缺乏增强创业意识、提高致富技能的能力帮扶,从而不仅没有帮助困难党员摆脱困境,反而助长了极少数受助党员的“等、靠、要”思想;在资金来源上,完全依靠党费划拨的单一渠道,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造成了机制运行缺乏资金保障,效果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机制功能的发挥。

(三)持续运行的难题。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项具有长效性的制度设计。然而,由于对机制本身和机制功能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地方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还仅仅是一项短期行为,而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一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缺少科学的、长期的工作规划,往往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看作是“临时性、应景性”的工作,工作的随意性较大;各地区、各基层组织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时断时续,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研究不够、应对迟缓,在推进激励、关怀、帮扶的具体实践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开展不平衡,没有形成合力,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推进;在制度建设上,临时措施多,长效制度少,没有建立定期活动机制、组织协调机制、活动保障机制、绩效考评机制等相关配套制度,工作制度不完善,缺乏稳定性。这种短期效应,严重影响了机制运行的效果。

三、完善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组织领导上:实现单一部门组织向多部门协同组织的转变。构建和完善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单个部门无法真正发挥机制的功能。很多地方农村基层党组织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往往由乡镇党委单独完成,制约了工作的开展和机制效能的发挥。因此,要改变组织领导方式,实现由基层党组织自行探索、组织部门单方重视,向党的各级组织重视支持,党委、政府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转变。第一,要建立由基层党委统一领导,党委与政府共同配合,纪检、组织、宣传、妇联、共青团、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部门和单位协同参与的系统组织协调体系,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完善和运行。第二,要定期召开由主要职能部门参加的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联席会议,整合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和优势,共同讨论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协调解决相关具体问题,出台务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努力提高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科学化水平,真正为党员排忧解难。第三,要加强上级党委与基层党委的联系和沟通,加快建立村级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联系点,使之成为上下级部门联系的枢纽。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联系点,进行实地调查,掌握真实信息,以便于总结工作经验,完善工作机制。第四,要强化针对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监督管理,采取定向督查、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职能部门的组织情况等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要把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和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从制度层面强化各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重视。

(二)具体内容上:实现单纯关注生活向全方位关注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党员的利益诉求也出现多元化,由原来主要集中于物质需求,向物质、精神、心理、工作等多方面需求扩展。因此,要改变农村党员队伍内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具体内容,实现由单纯关注生活,向思想、工作、生活等全方位关注的转变,全面整合和优化机制内容,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机制。第一,要给予思想上的引导,加强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党员讨论、邀请专家授课、利用远程教育终端等方式,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树立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第二,要给予工作上的支持。改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环境,大力实施专业技能培训,在农村党员中广泛开展“支农、兴农、富农”服务活动,组成各类服务工作组,为农民提供致富所需的技术、项目、资金、信息等,增强农村党员的业务技能,在努力提高个人工作业绩的同时,成为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行家能手,真正体现其先进性。第三,要给予生活上的照顾。深入党员中间,通过了解生产、生活和居住等信息,掌握农村困难党员的生活现状和利益诉求,建立健全针对困难党员的“一帮一”结对帮扶长效机制,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做好“六必访”工作,即:生病住院或亡故必访、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必访、生产生活遇到困难必访、有思想情绪或意见建议必访、贫困党员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时必访、重大节日必访 〔2 〕 ,让党员真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第四,要给予政治上的关怀。全面落实党员民主权利,实现和保障基层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在农村基层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党内重要情况通报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加快推进村党务公开,尊重农村党员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和主体性地位的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构建的各个领域。

(三)工作方法上:实现临时性工作向长效性机制的转变。在激励机制建立方面,坚持以往有效激励方式的同时,要进一步创新党内激励的内容和手段,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基层党务工作者补贴奖励制度,为基层党务工作者发放岗位补贴,调动农村基层党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在农民党员中开展争当“五户”活动,即:争当科技致富示范户、扶贫帮困光荣户、政策法规宣传户、精神文明星级户、维护稳定模范户;要大力挖掘和培育优秀农村党员,定期开展党内表彰活动,在电视、党报、党刊和党建门户网站开辟宣传专栏,发挥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在关怀、帮扶机制建立方面,坚持继续做好领导联系点、下派干部包村、黨员结对帮扶、节假日慰问等常规性工作的同时,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建立“五有”的关怀帮扶长效机制,即:“贫时有人帮”,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党内互助资金、困难党员帮扶救助基金等新型帮扶方式,对困难党员进行有效帮扶;“创时有人助”,要建立健全党员创业帮扶制度,在为困难党员提供创新资金、政策支持的同时,积极开展技能帮扶,通过组织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等方式,为寻求创业的农民党员提供技术指导,不断提高其生产和经营能力;“惑时有人解”,建立谈心制度,党组织要及时发现有较大思想波动的党员,用适当的方式与其谈心,为其释疑解惑,化解其心理矛盾;“平时有人访”,建立定期走访制度,持续慰问长期困难党员,及时发现突遭变故的党员,并迅速给予关怀和帮扶;“老时有人惦”,对达到一定年龄或党龄的老党员给予生活补贴,建立退休党员关怀制度和老年党员保障制度,定期为老年党员提供医疗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3 〕 (P63 ) 。同时,要做好困难党员分类建档和排查工作,加强党员的分类管理,明确帮扶对象、帮扶标准和使用办法,真正使党内关怀和帮扶工作成为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效之举。

(四)机制保障上:实现单纯寻求经费保障向探索多元化保障的转变。第一,加强组织保障。各级党组织要提高对农村基层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认识,把工作开展和机制构建放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切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工作。第二,完善设施保障。不断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党员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建成以县(区)级党员服务中心为核心,乡镇、村级服务站(点)为基础的全覆盖的农村帮扶工作网络,通过设立志愿者帮扶队、党员先锋岗、党员服务日等多种形式,为困难党员、流动党员、老党员和广大群众提供生活救助、法律援助、权益保障、就业咨询等多方面服务,不断拓展党员服务中心的功能,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和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第三,拓宽资金保障。采取财政拨款、上级扶持、党费支出、党员捐赠、社会帮助等多种渠道相结合的方法,设立困难党员扶助基金,多渠道筹集激励、关怀、帮扶经费,为农村基层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持续运行和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书林.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理论模型〔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4).

〔2〕雷国平.关于建立健全农村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思考〔EB/OL〕.人民网,2010-06-04.

〔3〕大连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研究报告〔C〕//北京: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2008年自选课题优秀调研成果选编,2010.

责任编辑 陈 鹃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党组织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策演进及完善建议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研究
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意义研究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挑战与对策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家族化现象研究
适时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