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莺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从这一阐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光靠口耳传授得来的,而是需要靠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而学生获取的数学知识不仅仅是事实性的知识,还包括带有鲜明个性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老师都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亲自体验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经历过程,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性目标紧密联系。可以说,数学活动经验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就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只有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才能获得并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二年上期《认识米》的活动设计:①创设矛盾:两个学生合作用20厘米的学生尺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在感受麻烦中引发学生思考,使之迫切需要认识新的长度单位。②测量对比:用米尺测量时,对比前后两种工具的测量,强烈感受米尺测量的快和方便,从而揭示新的长度单位“米”。③建立表象:利用软尺找到1米的长度,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的长度,再脱离软尺,尝试比划1米的长度。④举生活实例: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⑤发现关系:利用软尺找出米和厘米的关系,说一说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⑥实践体验:A、量课桌的长;B、同桌互量对方的身高C、量教室内你喜欢的物品,并记录它的长度。
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体验,积极开展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增长知识的过程,而且要求学生从认知和情感两方面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通过亲眼观察、亲手测量等体验来获得具有数学本质和数学价值的基本活动经验。
二、理解感悟,内化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数学目标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体验,如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和说一说等体验性活动,从感性飞跃到理性时所形成的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是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体验性和探索性课堂,需要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充裕时间和广阔空间,以便让他们亲历体验,在体验中理解知识的内涵,感悟数学的本质,从而内化为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二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中:
师:同桌合作,一位同桌摆圆形,一位同桌摆三角形。要求:圆形的个数是三角形的2倍。比一比。哪一桌的同桌摆出的方法多,而且合作好。
(学生合作摆后汇报)
生1:三角形摆2个,圆形摆4个,圆形的个数是三角形的2倍。
师:谁能给它们检验一下有没有符合要求?(生:用4÷2=2来检验)
生2:圆形10个,三角形5个。
师:先摆圆形,不错。如果三角形摆10个,圆形摆5个,行吗?(错例)
生3:这样摆不行。变成了“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2倍”,不符合要求。
生4:圆形6个,三角形3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下表。
三角形2 4 5 3…
圆形4 8 10 6…
師:老师的表格还有空格,如果让你继续填,你会填什么?
生5:三角形6个,圆形12个。
生6:三角形10个,圆形20个。
师:写得完吗?(师适时添上省略号)
师:观察这个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很多。
生:不管是哪种答案,只要符合圆形的个数是三角形的2倍就行。
生:只要用“圆形的个数÷三角形的个数=2”就行。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表示出“圆形的个数是三角形的2倍”,为学生理解倍的意义,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促进了“物化”向“内化”的过渡,再让学生根据表格说说还能填什么,引领学生感悟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有限到无限的拓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交流碰撞等体验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成功实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化。
三、反思提炼,提升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动脑思考,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但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学生的反思和提炼。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时,往往获得的只是一些零散的、模糊的、粗浅的经验,我们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这些经验进行反思提炼,使之更加清晰、更加系统,以指导今后类似的、相关的活动。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的总结时为例:
师:通过研究,我们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回头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
生1:我是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就是有些不方便,不够准确。
生2:我从平行四边形中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就变成一个长方形,面积不变。
师:能具体说说你剪的是什么三角形吗?随便什么形状的都可以吗?(生:略)
生3:我也是用剪拼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但我剪下的不是三角形,而是直角梯形。
生4:我发现不管剪直角三角形,还是剪直角梯形,其实就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平移后都能转化为长方形。
师:很好!大家通过剪拼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果我们下节课要研究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比如三角形,你准备怎么研究?今天的课堂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通过反思,学生进一步明确探究的方法和转化的要点,再通过最后延伸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积累的活动经验适时进行提炼、内化,使之推广并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要关注已有活动经验与新经验的联系,又要关注其不同,使学生在反思中体会到已有经验是新经验的基础,新经验又是已有经验的深化与发展。这样不断转化,不断上升,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才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