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中的“兼听”“择听”和“蔽听”

2014-05-30 10:48郭剑波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4年6期
关键词:管理者校长学校

郭剑波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对师生的尊重。它的实现首先体现在创设广开言路、从善如流的氛围,给教师自由发表的权利。校长在“兼听”、“择听”和“蔽听”教师的言语中,明思路、寻得失、促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增强个人魅力,形成聚力团队,习得管理的智慧,用“听”管理出好学校。

管理学家认为,当今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就是沟通。沟通的主要方式是以言语为凭借,通过“听”和“说”传递信息。捕捉、辨别、综合言语中的信息,已成为管理者最基本的能力。善“听”的管理者,能听出言之音、言之意,更能触摸到言之形。校长具备了“兼听”、“择听”和“蔽听”的能力,不仅能提高决策、执行的效率和成功度,还能解决学校管理中“正确地做什么事”和“怎样做正确的事”两大难题,使学校在健康、和谐的轨道上持续发展。

一、有容乃大,“兼听”则明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入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方面听取不同的意见,是正确认识事物、明辨是否、厘清管理中每一个环节形成的基石。“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校长的智慧在“多闻”、“多见”中积累、提升。

(一)练就“兼听”的心态

马斯洛需要理论认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人的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工作乐于从事,对社会满腔热情。人的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最易达到的方式是自己的倾诉、建议得到认同,校长习得“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心态,即能容得下教师的颂言、进言以及泄诉、恶语,使之满足。美国企业家玛丽凯说:“不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是管理者最大的疏忽。”如教师绩效工资的考核实施,不少学校执行后矛盾重重,原因是考核过程未“博众口之意,集众人之声”。其实,教师不是在乎数字的大小,而在乎数字对教师自身工作质与量的“亮相”。校长制定细则前,应集思广益,大量听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学科、不同体质、不同学历,乃至不同学校教师的心声,将各种意见融于考核细则中,激发广大教师投身教书育人的热情,让更多教师静心、安心工作。有句谚语说得好,管理的真正成功,不在于凭运气抓一手好牌,而在于抓了一手坏牌,能把它打好。“兼听”是校长“打好牌”的杠杆,不但给予教师表达的机会,而且为学校制度的制定、执行提供动力源。

(二)健全“兼听”的制度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不功;自矜者不长。”(老子)一般情况下,水平越高、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成绩越突出的校长,越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越难接受与自己想法、观点不一致的新的看法。因此,学校管理越是顺风得水时,校长越要注意倾听不同意见,越要给自己上好“兼听”的“紧箍咒”——健全兼听制度,以此改变自己思维惯性,创新管理工作。从“兼听”的范围和深度来说,须用好两个常规制度。

1.《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笔者对20所中小学400多名教师进行调查,只有29.2%教师承认学校定期召开过教职工代表大会,23%教师清楚所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代表。数据显示,教职工代表大会未在基层发挥作用。校长应主动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搭建教师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的平台,真正让它成为教师的传话筒,成为束缚自身权利膨胀的“笼子”。

2.《谏言评比制度》。“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君道》),教师的“谏言”可让校长时刻清醒,查知自身的优缺点。学校可每月甚至每周设立“谏言日”,建立常态下纳谏制度,组织教师撰写谏言、分享谏言、评选“金点子”谏言活动。“谏言日”的设置,不仅“逼”教师每天关注校园生活,体验到“主人”的存在,更为校长寻找到追求完美管理的支撑点。一所纳谏如流的学校,才是师生心灵释放、幸福成长的乐园。

(三)畅通“兼听”的渠道

决策是学校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校长作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信息。信息采集的渠道可分为电子途径和传统途径。

1.电子“兼听”途径。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社会,电子信息正改变着人们生活、生存方式,同样也改变学校管理方式。丰富的信息平台已为管理者了解校园即时状态提供了快捷、生动的渠道。校长可借鉴信息平台广开言路,向全体师生公开自己的信息互动方式,如公共邮箱、手机短信(微信)、QQ、家校通、個人博客等。如学校体育节,笔者收到六年级一教师发的微信:“运动场上没有一个校级领导,组织有点混乱,万一有学生受伤咋办?”这一句话虽普普通通,但却看到了教师主人翁的精神,也给校长丰满此项活动提出了建议。曾有新闻报道,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每天都看新浪微博的留言,以此当好人民的公仆,那么,校长又“何乐而不为”呢?

2.传统“兼听”途径。它是指“意见箱”和谈话。据调查,61%的中小学“意见箱”形同虚设,封满灰尘,挂锁上锈。其实意见箱,是校长与教师沟通最隐蔽、最容易、最煽情的工具,教师能将不敢说、不愿说、不方便说的心里话“投”进去。校长应想尽办法使意见箱成为收集问题和建议的百宝箱,并对每条建议及时进行分析、解释、落实,让教师觉察到意见产生的影响。谈话是校长最普遍使用的“兼听”渠道。一学年中,校长要尽量与每一位教师聊过一次心,让教师感到学校对他的重视和他与学校的鱼水情,从而凝聚全体教师齐心前进,实现有效管理。

二、内省不疚,“择听”则智

“学校管理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事物,它是一个活动过程。”(王德清《学校管理学》)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在活动过程中释放教师活力与创造力,引领教师在主流价值观上成长。“不求其本,而求其末,虽尽智力,弗可为也。”(李觏)校长要明察秋毫,从众说纷纭中,甑思出影响决策力、执行力的关键性信息和根本性信息,放大主流效应,使学校保持发展的强势。

1.听“主”不听“次”。随着课改的深入,中高考“指挥棒”与学生素质发展的矛盾,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灌输讲授的矛盾,教师评聘分开与论资排队的矛盾等,在学校管理中日渐增强。无论矛盾多繁杂,校长的职责永恒:做好教师前进方向的领航人。工作中,入耳的内容要与先进理念、正确方向、科学方法相符合,把“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主流话题。一些急功急利、偏门歪门的建议不可听取,如为提高教学质量,有教师提出利用每天大课间活动的时间,进行培优补差工作;有教师提出,减少技能课的总量,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等,这些提法有悖于教育规律,违反国家课程设置方案,或许短时间内能把学生学业成绩提高,但学生失去的体质、兴趣是无法弥补的。

2.听“短”不听“长”。“短”指管理上存在的缺陷,“长”指管理上呈现的良好态势。“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校长不能孤芳自赏眼前美好景象,爱听赞扬、夸奖的陈辞,而应乐于让人“揭”短,多听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木桶理论”告诉人们,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提高学校管理质量,首先要设法将短木板变成长木板,解决管理中不够完善的环节,常常让“负面”的话语触动自身管理的疼痛点,“谦受益,满招损”,一切伟大的东西,都来自于谦逊。

3.听“远”不听“近”。管理学认为,以管理者为圆心,以人际关系为半径画圆,最靠近管理者的区域,是由管理者认为最信任的人群组成,这些人的话语容易进入管理者的“视线”。事实证明,这一部分却很少需要管理,远离圆心的人群,才是更需要管理。以校长为管理中心的团队,要杜绝任“近”唯全、任“近”唯顺、任“近”唯亲的错误观,反之,应刻意去听取最普通、不善于言辞、不经常遇见的教师对管理的评价。他们的认识独特、质朴、坦诚,会一针见血地描述管理的现状,以便管理者反思前行。“听远声,离近音”是校长管理的警示良言。

4.听“逆”不听“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逆耳的话虽有点伤人,却有助于管理者趋向成功,精益求精;奉承拍马的话语虽好听,却是糖衣炮弹,传递的信息不具真实性、全面性、可靠性。于丹教授说:“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别人的话语,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优秀校长不会困囿于巧言令色,而是去教师群体中倾听有助于制度改进、效益提升、师生幸福的直白话入耳、入心。如学校开展郊游活动,有教师提出:“户外活动,学生容易受伤害,要配医护人员随同。”有教师说:“不吉利,多此一举。”细节决定成败,师生户外活动,组织者当然须听取一个周全的、有效的应急预案,除带上医护人员,还可邀请警務人员随同。

三、以静制动,“蔽听”则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学校管理常有“不合拍”声音的存在,此乃人之常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又书》)有德行、有智慧的校长会塞住耳朵,不听、少听或佯装聋哑,容忍不同声音的存在,把它们当作“鲶鱼”,增强管理团队的战斗力和生命力,以此保持敏锐的目光、求是的精神、阔斧的举措,使学校各项工作蒸蒸日上。

1.蔽听“小言”。《说文解字》说:“物之微也,谓之小。”小言,指在学校中没有影响、不成气候的,在少部分人之间流动的言语。学校实际中总有“推又推不出去,不要还不行”的少部分人,他们的工作热情不够高、工作理念不够新、工作成绩不优异,但却会搬弄是否,对工作指手画脚,散布流言蜚语。“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论语》)对于挑战性、伤害性、片面性极强的“小言”,校长应采取,或“一耳听一耳出”,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避免牵扯投入时间与精力,分散管理的重心。同时,要截断“小言”传播的途径,以免扰乱“师心”。

2.蔽听“谗言”。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处事态度、不同的事业追求,在学校群体中,有一些人或偏激见不得太多美好,或拐弯抹角盯着所谓的权力,可能会对校长谣传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形成人身攻击。“谗人罔极,交乱四国”“谗人罔极,构我二人”(《诗经·小雅),“谗言”如毒,校长耐心塞住耳朵,不与之应正、论理,采用“冷冻疗法”,让“谗言”没有生存的土壤。当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打铁还需自身硬,校长本身不应传播、打听道听途说的消息,不拉帮结派形成小团体。实践证明,管理的成功,是由99%的个人魅力与1%的法定权利构成的,校长的人格魅力是消灭“谗言”良方。

3.蔽听“随言”。督查、巡视是校长管理的重要环节,此过程中,时常无意间听到教师因工作压力大或不顺心,而产生发泄的、训斥的,甚至攻击的言语。这就是所谓的“随言”,即随意间听到的话语。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师的“随言”一定是有诱因的,校长应给教师自尊,当场切不可大动怒目,对薄公堂。哲学家曾说,“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注定要吃亏的,那就是发脾气”,遇此情景,学会处之泰然,“袖手无言味最长”,或相逢一笑,或装作聋子保持原有言行,事后了解对方说法的缘由,找到他们“随言”的根基,借机会补救。著名画家郑辛遥曾说:“你若能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你就是生活中的强者。”校长睿智的蔽听,会消除教师对抗的情绪。营造“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如笔者一次巡课,从一教室门前经过,一女教师正在粗言粗语训骂学生,暴跳如雷的样子有点失态。约1分钟后,她偶然回头,看见有领导巡课,脸立即通红,手不知搁哪儿。她停下言行后,笔者静静地走开。一天、一周、一月过去,都没找这个教师谈话,但发现她变了,再也没体罚过学生,各方面表现也异常突出。“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法”(《吕氏春秋》),以静制动的蔽听方式会让管理中一些棘手的问题在时间的消失中磨平“锐刺”,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理”而不是“管”,“理”的前提是“听”。“兼听”是“理”的基础,“择听”是“理”的提升,“蔽听”是“理”的完善,校长若在“兼听”中学会“择听、蔽听”,用“择听、蔽听”优化“兼听”,即能听懂民意,听顺关系,听清职责,听出创新,听明心智,这样的管理会如行云流水般“理”好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德清,学校管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2.张彦春、朱寅年,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8,12.

4.吴艳艳、陈伟嘉译,卓越校长的7个习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5.陶继新,治校之道[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猜你喜欢
管理者校长学校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学校推介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