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014-05-30 06:29裘银媛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班级管理运用

裘银媛

摘 要: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也在班级管理上让学生回归班级的“主人”地位,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通过实践小组合作,阐述了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的流程和促进作用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困惑。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组合作;运用

一、缘起

我校一直致力于课改工作:2010——2011学年,实践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2学年,学校又实践昆铜模式。昆铜模式是指班级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方面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通常每个小组由6名学生组成。通过竞选演讲、公众投票,选择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等工作。每个小组设立6个学科组长,每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担任学科组长。根据班名和班级精神,每组成员集思广益,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名字,并由此提炼出本组的精神。

在实践昆铜教学模式中,笔者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能体现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而且可以拓展到班级管理中,实现“小组自主管理”。笔者认为这种管理方式既有新意,又有发展空间。

二、设计

笔者参照昆铜中学的小组模式,再结合自己班级的特点,初步设计实施方案:(1)创建班级文化:确定班名、班花、班训等。(2)合理分组,围绕班名确定各小组的名称,明确小组精神。(3)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符合本班特色的考核标准,尽可能将学生在校的一切行动进行量化考核。(4)明确行政组长的权利与任务以及小组内成员应遵守的规定。(5)确定考核方式。

三、实践

1.分组、分工。有关群体规模研究的结果表明,理想的群体的规模是4—6人,这样的规模能够促使群体成员表现出各自的差异和智慧,并且使每一个成员的智慧能够充分发挥,这样的规模在进行群体成员协调的时候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最小的。笔者根据学生成绩,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等级。每个小组分别由ABC等级中的各两个学生组成。分组后,再确定小组的领导人——行政组长。行政组长要担任小组成员的考核工作,负责每天记录任课教师所给的分数,同时还要记录小组成员每天所获得的个人分数。此外,每位组员担任某一门学科组长,负责收发作业等任务。小组成员及职责明确后,要求每小组有组名、组规、组训,形成自己特有的小组文化,增加小组内部的凝聚力。

2.组规、班规。(1)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保障。本班主要采用量化考核的方法,在小组成立之初就制订了适合本班特点的班级量化细则,并且通过全体学生的一致认可。(2)具体的考核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小组考核和个人考核。对小组的考核主要是课堂表现。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每门学科的任课教师都会根据各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给小组加分,即小组得分。个人考核则包括每个学生在学习、纪律、作业、卫生、礼仪及寝室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根据班规,学生违反班规就要扣分,若表现好也可以获得加分。由于我校是全寄宿制学校,要对宿舍卫生和纪律进行考核,所以把这部分生活内容也纳入到学生个人考核中,方便寝室管理。(3)考核分数要求每日统计并公示,学生每天可以将自己的分数和他人进行对比,衡量自己的表现。小组的考核分则由课堂分数和个人分数组成。将小组一周的课堂所得分汇总,再将小组每个成员的一周总分相加,并按照6:4的比例进行折算,根据得分的高低,每周评选出一个优胜小组。优秀个人则从ABC三类学生中按比例选取,尽可能让后半部分学生也有获得荣誉的机会。每月结束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评选出月优胜小组和优秀个人。考核方式与一周考核雷同。每个学期,还将进行一次总结性的考核与表彰,即将小组及个人一学期的所得分相加评比。

3.调整、组合。初分配小组时,因为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笔者对学生的了解与评价不够到位,只考虑了成绩与性别这两个因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个别小组成员虽成绩并不突出,但课堂表现十分活跃,个人也能遵守纪律,在个人考核上表现比较出色,小组考核分遥遥领先;反之,个别学生虽成绩优秀,但却过于内向,不善表现,相对弱势。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反復观察学生的表现,尽可能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小组进行调整,以求各小组之间的实力均衡,从而增加小组之间的竞争力。

4.激励、竞争。激励与竞争,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但若一味地只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量化考核而没有任何反馈与总结,相信学生最多会在短期里约束自己的行为,时间一长,便渐渐失去动力。所以笔者定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奖励,主要方式为:一周小奖励,奖励一些学习用品;一月大奖励,也是以学习用品为主。学期结束,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如会在假期组织这学期的优胜小组成员和优秀个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四、成效

1.学生。小组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参与班级管理的平台,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自己的成长需要得到满足并创造挖掘出新的发展需求。作为行政组长,在管理整个小组的过程中无论是分配任务的能力还是调节小组内部矛盾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优秀的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同时,也会主动帮助后进同学,并在帮助其他组员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后进生在优秀同学的帮助下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小组合作管理模式之下,学生回归了班级的“主人”地位,充分展现了自主管理能力,能够享受学习的乐趣,也学会了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互相竞争。

2.小组。在班级内部,各小组既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每个小组都拥有自己的组名、组训和小组精神。小组成员围绕这些内容“打造”各自的小组,从最初的只是简单地赋予小组一个名号却无实质性目标到全组成员渐渐确立小组目标并为之努力,形成了自己小组的风格,一个有精神内涵的小组慢慢产生了。它们还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如小组参与班级的发展和班级活动的策划,小组自主策划发展,小组帮助策划个人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活动,彰显小组的魅力。

3.班级。自班级开展小组合作管理模式以来,学生基本能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班级教室与包干区卫生、寝室管理、跑操等各项行为的管理中学生都表现得很好,基本每周都能获得优胜红旗,在学校考核评比中成绩优异。班级内部,为了争取更多分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开小差现象减少,课堂效率提高。组内学习中,成员能够做到相互帮助,对于后进的学生,优秀学生不会弃之不顾,为了全组的荣誉,他们会主动地去帮助,以求共同提高。实施小组合作模式期间,班级连续两年被学校评为先进班集体,并于12学年被评为“临安市先进班集体”。

五、反思

到目前为止,本班开展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已经将近两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笔者首次实践这一模式,在分组和相应的管理机制上还不够完善,所以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在小组竞争中,由于学生过于注重分数,导致学生的行为过于功利性;其次,小组实行得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但因为得分的不公平性或不具针对性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有时为了激励每个小组的后进生,在课堂展示过程中也采用过后进生展示得分高的方式,但往往效果不佳。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于加分的积极性也有所减退。笔者认为再好的管理模式都不可能在一成不变的情况下永远适用于班级。尽管小组合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促进了班级管理,但要真正发挥其对班级管理的作用,还需教师不断地去发展、不断地去充实与完善它。

参考文献:

[1]邢晓波.实行班级学生自治“三部曲”[J].学子(教材教法研究),2012(11).

[2]钟祝平.初中班级小组管理合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鲁志芬,徐子仪.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若干弊端[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运用
作文评改“五步曲”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