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色

2014-05-30 04:51武晶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4年7期
关键词:民歌教学效果音乐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意义和影响逐渐在被大家接受和认可,然而,我国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仍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优化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优化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效果浅谈几点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如整合教材,使教学内容合理化;遵循规律,使教学设计科学化;精选方法,使教学模式多样化;分析要素,使鉴赏过程细节化等等。

【关键词】优化音乐鉴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221-02 美国音乐学家默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虽然目前通过专家和音乐教育者不懈的努力,音乐教育的意义和影响逐渐在被大家接受和认可,然而,就教育现状而言,有些学校依旧把音乐课看得近乎无足轻重,艺术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推动力,再加上紧张的升学压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音乐鉴赏课的认识停留在“听音乐为大脑休息,更好地学文化课”的浅层理解上,甚至于部分学生认为音乐课是在浪费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没有上升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问题,从中也暴露出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的许多不足之处以及对音乐课的狭隘认识。因此,在教学资源有限和时间相对较少却又教学内容繁多(声乐、器乐、中国作品、外国作品、民族民间的、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等等,音乐教学内容本身就包罗万象)等条件下,优化现阶段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摆在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那么,如何才能优化现阶段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果呢?通过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几点体会如下:

一、整合教材教学内容合理化

新课程已经为我们准备了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的教材,看得出每一章节都是经过精心组织和编排的,但是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渐渐就会发现目前使用的教材还存在可整合的空间。有些需要增补,有些需要压缩,有些需要调整顺序,还有一些需要教师从宏观上把握,灵活处理。

1.适当增补拓宽视野

例如:在《多彩的民歌》单元,每节所选作品量还不够。民歌是专业创作的源泉,数不胜数,中国民歌更是多如牛毛,教材中所选的作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然而想要通过它来了解中国民歌或者民歌的某一种类,可能还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因此,我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时,另外补充选择了一些歌曲供学生鉴赏和分析,如藏族的《酒歌》《打青稞》,蒙古族的《小黄马》《诺恩吉亚》,浙江民歌《秋色最好是桔乡》,湖北民歌《催咚催》等等。又如:李斯特被称作“琴王”是因为他炫目的演奏风格和超高的演奏技巧,因此给学生补充鉴赏了《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片段)和《钟》。

2.详略得当 突出重点

例如:第19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都是民族乐派的经典,但是只有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师用书》建议采用其中的一首为主另一首略听的形式比较恰当;又如:第21节德彪西的两首乐曲《大海》第一乐章和钢琴小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则可以《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为重点。

3.调整顺序学教有益

教材的编排方式一般有两种:直线式排列(直线推进、不予重复)和螺旋式排列(某些内容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音乐鉴赏教材整体的排列基本上属于直线式,但是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每一节的教学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学过程合理。 例如:在《高山流水志家国》一节中,学生对《流水》的熟悉程度远远大于《广陵散》,因此先从作品《流水》入手再过渡到《广陵散》会使教学过程显得更自然,更流畅。又如:《国之瑰宝——京剧》单元,可以先学习京剧的行当,初步了解每个行当的代表唱腔及特点,再深入到具体作品京剧名段的鉴赏。

4.宏观调配趋于合理

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正如《古典音乐笔记》一书中写到:“世界所有的名曲中,经常被选为演奏曲目,而且每次演奏观众一定爆满,这样的情形,如今只有贝多芬以及柴科夫斯基才能享受到如许尊荣。” 然而柴科夫斯基仅在第一节中出现,我认为这还是有所欠缺的,而且是不合适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作品分析栏目下的标题3,仅着眼于他的一部作品,从课后的拓展与探究来看编者意在侧重乐曲的情感,而且侧重的是与《草原放牧》进行情感对比;第一节是鉴赏课的基础,以学生的能力还不能够透彻理解和分析《第六(悲怆)交响曲》。因此,如此重要的作品仅与其它乐曲进行情感对比、只作简要分析显然不合适,但是如果进行深入分析,学生的能力又达不到透彻理解的程度,好好的食材容易做成“夹生饭”,也不合适。于是我在分析这部作品时,放慢教学过程,将音乐要素的讲解融入其中,尽量与学生的能力水平接近,还补充了他的三部舞剧音乐其中一部《胡桃夹子》的选曲《花之圆舞曲》、《进行曲》等。

二、遵循规律教学设计科学化

1.遵循听觉规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过多地讲解或者解释作品不一定能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学生记住了老师的讲解却对所欣赏的音乐本身知之甚少,所以音乐鉴赏首先要保证聆听的量与质。

带着问题聆听和有层次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如《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舞会音乐主题的聆听,要求学生聆听并回答问题,第一次听后要回答出音乐整体的情绪、节拍、速度、力度、乐器等等,第二次听后要回答节奏、速度等有什么变化?要素变化后人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主题旋律从第几拍开始?第三次听后要回答得更为具体:第几小节速度变慢?休止符在第几小节?竖琴在哪一小节出现的?······每一次的聆听要有针对性,逐次聆听问题的难度也要逐层深入。

2.遵循情感规律

音乐欣赏重要的目的就是让欣赏者的内心情感与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撞击而产生共鸣,使欣赏者从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享受音乐带给他的美。正如费尔巴哈所言:“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像是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因此,对音响的感觉是人类的共有本能,而对音乐美的感悟因人而异,取决于审美力的高下,是人的感觉力、知觉力、想象力、理解力、情感能力等心理功能的综合,同时也是审美意识的体现。音乐鉴赏课必须把“审美教育”的目的摆在第一位,在这个宗旨下来安排欣赏内容,就应当无论是欧洲古典音乐与浪漫音乐还是中国民乐与民歌、戏曲,甚至流行音乐都要正确引导学生去听,培养他们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初步掌握鉴赏音乐的能力。

三、精选方法教学模式多样化

音乐欣赏要达到欣赏的目的,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体验作品所反映的情感。通常,音乐欣赏分为三个阶段:感官的欣赏、情感的欣赏、理智的欣赏。不同体裁的音乐欣赏的要求、方法也不同。

1.歌曲 一般来说,对于歌曲的欣赏可分为:

(1)词义明确的歌曲一般可以较直观地借助歌词理解歌曲内容,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

(2)而对一些词义较晦涩的、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作品的欣赏,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之外,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创作动机、个人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如欣赏《晴朗的一天》最好能夠先了解《蝴蝶夫人》的简要剧情。

2.器乐曲

(1)标题性的器乐曲,可以根据标题的启示,通过联想,去体会乐曲的内容和情绪。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2)无标题器乐曲,除了了解其时代背景等之外,还可以根据乐曲的相关资料去理解作品。如欣赏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时可以向学生提供乐曲内容示意图。

音乐教学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也是灵活多变的,关键是要找出最为适合教学内容的,才能让学生感觉是在充分享受整个欣赏的过程,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增加助力。例如:在欣赏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时,我有意让学生在没有任何背景介绍的前提下先聆听德语版的歌曲《鳟鱼》,然后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回答大部分是:活泼、欢快、优美,当介绍了诗和曲的创作背景,然后又结合学生非常熟悉又喜爱的漫画形式——四格漫画来进行五重奏的鉴赏时,学生已经能够说出同情、可怜、气愤、自我写照和哀悼等词语了,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乐曲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运用了体验、比较、讨论等方法,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已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可供参考,但也并非固定不变,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也可以自我创新。内容靠形式展现,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分析要素鉴赏过程细节化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通过对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为例:例1:

这首民歌按照曲式构成来看共有四句,且四句的关系为“起承转合”,而这首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鱼咬尾”的旋律发展手法,即前一句的落音与下一句的起音相同,这是一种中国作品中常用旋律发展法,例如《春江花月夜》的开头段落也运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能够使乐曲各句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使乐曲更连贯。

除此之外,在讲解这首作品的时候还可以和河北民歌《小白菜》相比较:

例2:

从表面上看,《沂蒙山小调》与《小白菜》似乎相差很大, 但是通过把《沂蒙山小调》的旋律进行简化处理之后(仅看例1中加“x”标记的音),我们就会发现,两首作品的音乐基本要素是统一的,可见两首作品都是源自于同一母曲,后流传到不同地区,结合当地的音乐风格、语言声调、审美习惯等加以改编形成了两首民歌。

通过对比以上两首民歌可以使学生展开联想,中国音乐作品中所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变生。比如民歌《茉莉花》,从南到北,由东至西,几乎遍布全国,其中最具代表性是流传于江苏、东北、河北、河南等地的《茉莉花》,可见,它是一首典型的同宗民歌,即以一首民歌为母体,流传到不同地区,演变派生出许多若干“子”民歌。同样的“变生”特点在中国其他文化层面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中国丰富、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中,大量的汉字包含了偏旁部首,同样的偏旁部首和不同的字组合会有不同的读音、不同的含义,这其中实际上也具有着“变生”的特点。

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听觉的敏锐程度,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音乐的能力,从而使音乐鉴赏真正的从感官欣赏上升到理性鉴赏的高度。

在百度百科中,润色一词有以下含义:1.使增加光彩。2.犹加工,使更完美。优化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果就好像是为音乐课堂润色。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好并无上限,也许一节课的设计初衷是好的,结构是好的,但是还需要教师在细节上多花些心思多动些脑筋,增强音乐课堂的色彩感和光泽度。我自己深深感觉到要做一名合格的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探求,如果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再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教法上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精益求精,那么一定可以为音乐课堂润色,使其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走进音乐》 赵晓生 上海音乐出版社

[2]《古典音乐笔记》 石映照 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武晶:1979年1月4日生,河北省临漳人,汉族,女,中学一级,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高中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民歌教学效果音乐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音乐
穿花衣 唱民歌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