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尽早下手,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语文;习惯培养;方法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惯成自然。然而和语文相关的好习惯很多,自主、认真地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大凡习惯培养,宜早不宜晚。七年级下期,学生学习语文已近七年,习作也已接触了好几个年头。此时安排这两项习惯培养正当其时。
自主修改作文: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当然修改文章要认真,方法也十分重要。(1)朗读修改法。完成习作后,出声朗读几遍,让自己的耳朵当“老师”。(2)同学互评法。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自己写的作文,往往会出现写的不清楚,自己明白,别人却不明白的情况。正因如此,同学互评就显得十分必要了。(3)教师讲评法。教师讲评要精,具有代表性,要多讲审题、结构、立意、书写等。
多种渠道学习语文:有学生听科学家或其他方面专家学者作报告,有学生到工厂、农村、部队等地方参观、劳动、参加夏令营,也有学生参加科技活动、采访先进人物、自办黑板报、举行故事会,还有学生浏览互联网、看书读报。这都是多方面学习语文的途径。
习惯的养成靠日浸月润、潜移默化,须由知到行、持之以恒。以上两项习惯的培养也应循此规律,按照知、情、信、行四个环节进行。
知,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教学中要告诉学生:
写文章的过程一般要先酝酿思路、初步成文和修改完善等阶段,而修改完善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正如有人说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如: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听说王安石曾多次修改诗稿,在“绿”字位上试用“到”“來”“过”“入”“满”等数字,均觉平淡而弃,最后经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这里,还可以联系学生的习作实践让大家回忆,自己的每一篇习作写完后,细读一番,总会发现一些毛病,多改几遍,就会成为好文章。
情,要从感性层面来触动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想这样做。人的行为总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对于人的行动,一般来说,“理”是从外部来“管”人的,而“情”则是从内心来“催”人的。如果不仅从道理上理解,也从感性上认同某种做法,那他在行动中就会乐此不疲。这方面的故事很多,教师在教学前可多搜集一些,讲的时候要尽量生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得到教益。
信,这里是指信念,是指要对上述的知、情两方面的习惯形成一种信念。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在知、情这两方面工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去反复修改,不断对知、情进行认同,这样信念就会形成,学生的习惯也就会养成。
行,就是行动。习惯的养成最终还是要靠行动,好的行为模式只有通过长时间反复实践才能固化到人的身上进而成为习惯。因此,只要我们坚持,良好的习惯就一定会形成。
以上四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可在课堂上通过一到两个课时完成,或基本完成;后两个环节,应在一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进行,教师应从知、情、信、行方面对学生持续关注。
作者简介:李衡,男,出生于1975年12月,本科,就职于四川省蓬安县徐家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