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丽华
摘 要:本文探讨了教授小学生古诗词的秘笈——少教多学,即教师讲解要少,重学法指导,在课堂上要充分留白,给学生创造多读、多问、多创造的机会,陶冶学生身心,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质疑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少教多学;高效;欣赏;推敲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当下,有些教师主要以做题的方式教授古诗,从网上、练习册中、课后作业中罗列一些题目,一道一道耐心讲解,这样学生成了做题的高手,却与古诗学习分道扬镳。一个个冰冷的答案犹如解剖刀,把古诗分割得支离破碎。不引导学生去体验情感,不提高学生审美的情趣,这样无异于没教。也有些教师以阐述模式教授古诗,逐字逐句耐心讲解,并且对学生提出高要求:会读诗句、会默诗句、会背诗句及诗意。教师工夫费了不少,可是这样“刻板、教条、贫乏、单一”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了探索的兴趣。面对古诗教学,前者是没教,后者是什么都教。怎样做到高效教授古诗词这一中华瑰宝呢?就此,笔者从“师”和“生”的角度做如下经验总结。
一、师之秘笈——少教
教师要少教就是要在课堂上少讲解,一堂课讲解的时间不超过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那么,“少”在何处呢?
1.少讲解之不讲解
(1)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些内容不讲。一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弄懂的不讲,例如杜甫、李白等作者简介,如果教师既介绍作者生平、生活环境,又讲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就会使学生茫茫然不知从何学起。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简教学内容。
(2)讲了之后学生听不懂的不讲,如虚词“之”“乎”。小学古诗词也有字词分析,但要深入浅出,注意一个“度”,侃侃而谈反而适得其反。因为小学无法理解得这么深奥,也不可能了解。所以可以不讲解,无需浪费教学时间。
2.少讲解之粗讲解
贪多嚼不烂,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抠,咬文嚼字,学生肯定兴味索然。
(1)通假字粗讲解。如“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这本是个通假字,但对小学生可以只讲它在诗句中的意思即可。
(2)生疏的字词粗讲解。如“歌声震林樾”的“樾”,“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绦”,“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浥”,“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等,这些字词,学生没有接触过,平常生活也很少会用到,所以教师也只需粗讲。
3.少讲解之重学法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古诗词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小学生认知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应教给学生古诗词的学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词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连。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补——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调——颠倒的词语顺序要调整;嚼——关键的、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要咀嚼、品味;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教师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这些学法。
二、生之秘笈——多學
教师少教,只讲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那就要求高效地教。这样,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就留给了学生。学生的时间充裕了,就可以更加高效地学习了。
1.多学之多读——欣赏美
古诗词言简意丰、凝炼、跳跃,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极多的意思,其最大特点可用一个字来概括——“美”。古诗词把色彩美、画面美、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融为一体,“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可小学生对于好坏、美丑、善恶往往凭表象下定论,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怎样使学生体会到这种“美”呢?办法就是“读”。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突出特点就美读吟诵。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笔者常常让学生自选道具,模仿古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如在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时,笔者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在让学生充分诵读后,再通过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标准。我们学校每天中午开设了午间经典诵读,学期还设置了“经典诵读比赛”,更是营造了“大语文”氛围,提升了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创造了多读、欣赏美的环境。
2.多学之多问——推敲美
古诗词博大精深,其中重点、难点尤其多。这就要求学生多思考,多推敲诗词中的字词、意境。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给学生充足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化别人的文字为自己的血肉。教师的“留白”能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比如学习《游山西村》时,学生就提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不仅写了美景,是不是还有言外之意?是不是还包含着诗人体会到的人生哲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问,说明他感兴趣,他在思考,他在纠结,随之他就会进步。古诗词的奥妙就在这推敲质疑中迎刃而解。学生也慢慢悟到古诗之“推敲美”。
3.多学之多放——创造美
教师要学会“放手”,放手就是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交流、对话,而后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放手”就像“放风筝”,教师手中应该牵引着风筝线。教师应心中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内容,因为其是教师手中那根风筝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放手:
(1)理清线头,先对比——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包括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如《咏柳》和《春日》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是关于春天的诗。
(2)及时加线,好拓展——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的课外古诗。如学生学到李白的《赠汪伦》时,可以补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
(3)适当放线,展想象——引导学生改写、改画或改编。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如《寻隐者不遇》《赠汪伦》;将写景诗改写成散文,如《咏柳》《敕勒歌》。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将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引导学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构设想象中的图画,甚至用彩笔画出来,从而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古诗词教学给了学生一个“飞入云天”的机会,给了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艺术美的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词时,经过对比、拓展、想象,根据诗意把各种意象再造组合,能创造一个新的美好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金延风,吴希红.自主与指导[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