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社会
摘 要:数学是一项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项实用学科,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小学时期,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学习经验不足,加之数学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有一些难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注重生活素材的运用,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拓展学生的课堂学习,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拉近他们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开展数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有效地运用生活素材来拓展数学课堂范围,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知识学习。
一、重视生活元素,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总结,同时对生活也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重视生活素材,以便不断地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生活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有丰富多彩的数学现象以及数学案例,从最简单的物体的个数到基本的运算,再到方位的学习,数学知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指导他们的生活实践。这样一来,通过生活元素的引入,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其学习认知有限、学习自制力较差,在学习的时候遇到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往往会较难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减轻学习的难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挖掘出生活中的资源,创设一种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统计”时,笔者创设了给“六一”儿童节准备水果的情境,让学生共同出谋划策,看看怎么买最划算。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对自己班级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积极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针对买水果的提议,自然引出各种水果要买多少这一涉及统计的问题。要听取全班学生的意见,就要进行调查统计,这样学生对进行调查统计的目的就非常明确了。这种从生活情境中引出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实践活动之中,自然会对数学产生一种兴趣和一种渴望解决问题的追求。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指导了他们的课堂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感知,同时也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能力以及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生活化体验,以便能够通过体验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数学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师可组织操作活动、模拟活动、合作活动等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体验,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解决生活问题,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特别是作为实践学科的数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锻炼,让他们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轉化为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以及健康成长打下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中,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才会产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毅力。比如在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让学生利用指南针、地图以及相关器材,以学校为中心画出自己家的大致位置,看谁画的准、画得好,以此引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
总之,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二者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