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晓春
摘 要:高校瑜伽课对培养女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瑜伽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关系, 以及通过瑜伽培养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注重兴趣培养,加强能力培养,让学生真正地了解瑜伽,养成瑜伽锻炼的习惯。
关键词:女大学生;瑜伽;体育意识
伴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为了满足学生对时尚体育的需求,各类时尚体育运动项目已被逐渐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之中。瑜伽,这项既古老又年轻的运动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一、终身体育意识概念
1995年6月,國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教育,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2011年新的《全民健身计划》中又再次强调加强“终身体育”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国际终身教育思潮密切相关。早在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一说经由继续教育专家朗格朗首次提出,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随终身教育顺势分娩自不待言。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终身体育”伴随中国改革和发展正式诞生,随时空延伸而拓展。终身体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其含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所谓终身体育意识,是指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生中的自我锻炼、自我调控,不断地学习、掌握,最终达到提高的体育运动机制。我国的体育教育,是针对6~25岁的青少年展开体育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很少或者根本不可能提出25岁以后的各个年龄段该如何做运动。如果把体育教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学生毕业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终身体育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瑜伽的特点及作用
瑜伽运动作为一种新兴、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与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印度圣哲帕坦加利(Patanjali)所著《瑜伽经》(Yoga Sutra)一书中有箴言说:“瑜伽,及时以意识控制各种情绪及倾向。”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一般无需用“意识”,主要表现为身体做某种机械式的运动,可以使身体肌肉发达,体形健硕,达致强身健体的目的。从事瑜伽练习则必须高度集中“意识”,使身体在某一姿势下静止维持一段时间,通过刻意追求身心的统一,使内分泌平衡,身体各部位均衡发展,到达身心舒畅,心灵平静的境界。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比较多的是强调“动”,而瑜伽则更多地体现为“静”。
现代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压力较大。当然,适度的压力也是必要的,因为压力可以激发兴趣,振奋精神,使人精力充沛。但是,如果这种压力超过我们所能承受的限度,身体就会感到紧张不适,体力不支,有时还包括心理上的挫败感、肌肉紧张、呼吸短促甚至神志不清。瑜伽的最终目标就是能控制自己,能驾御肉身感官,以及能驯服似乎永无休止的内心。感官的集中点就是心意,能够驾御心意,即代表能够驾御感官;通过把感官、身体与有意识的呼吸相配合来实现对身体的控制。这些技巧不但对肌肉和骨骼的锻炼有益,也能强化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功能,通过激发人体潜在能量来促进身体健康。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状况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程度。有规律的瑜伽练习有助于消除心理紧张,以及由于疏忽身体健康或提早衰老而造成的体能下降。因此练习瑜伽能保持活力,令思路清晰。
三、如何在高校瑜伽课中培养女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1.培养和激发学生瑜伽锻炼的动机
(1)美的追求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内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从心理学上分析,诱因促使动机的产生。我们要以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这种“动机”的产生。所以,学习材料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强调“静思”,排除杂念,保持平常心进入瑜伽状态,通过“调身”和“调息”的配合,调整生理机能,使肌肉和器官不断地得以保健、康复和强壮。经过长期、执着的净化心灵的过程,瑜伽教师能够散发出这种“由内向外”独特的美,抓住女生爱美的特点,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仪表美感染学生,给学生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学生对瑜伽的兴趣。
(2)缓解压力,轻松生活
瑜伽是生理上的动态运动及心灵上的练习,也是应用在每天的生活哲学。大学生临近毕业,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人难免会感到焦躁或抑郁。缓解压力,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就业,瑜伽无疑是很好的放松方法,通过锻炼人体的柔韧性,让人回归到最自然的状态,调节内在的机能。每次在练习时,身体获得舒展的同时,心中的压力也在不断释放。学生只有在心境平和、知足的时候,才能赢得面试官的尊重和欣赏。将瑜伽引入生活,它不仅仅是一项形体运动,更是一项心灵运动。
2.培养学生自我进行瑜伽锻炼的能力
教师应在课堂上细心指导学生的瑜伽姿势,姿势不在于教得多,而在于教得细致。学生做的每种姿势,盆骨是否端正,关节是否过伸,每一处肌肉如何用力,是做好瑜伽的关键。学生自己进行锻练时,往往动作不到位而不自知,有的胳膊越练越粗,更有甚者伤及韧带和骨骼。因此,教师应通过纠正各种错误姿势,传递给学生做瑜伽姿势的基本原则:平衡、适当负荷。在瑜伽练习中,体式、呼吸和意识的平衡是缺一不可的,在保持所有平衡姿势时都应保持均匀缓慢的呼吸,同时用心来体会动作给身体带来的感受。想要提高瑜伽的水平,习练时超越自身所能接受的活动量,给自己的身体多一点点压力来震动身体去调整、改动和强化。教导学生千万不要为了模仿教师能完成的体式,而不顾体式的正确性给自己不能负荷的压力。学生明白了这两点,便也具备了自我进行瑜伽锻炼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瑜伽锻炼的习惯
多久才能培养出好习惯?英国心理学家简·沃德尔通过实验发现,大约经过66天坚持之后,人们就会做到“习惯成自然”,把好习惯转化成生活的一部分,不再需要刻意坚持。万事开头难,在好习惯培养过程中这句话同样适用。沃德尔忠告那些刚开始培养好习惯的人:“在开始培养某种习惯时,计划非常重要,即使在行动前几分钟去制订计划也是有百利无一害。”
教师要教导学生养成瑜伽锻炼的习惯,就是每天早晨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瑜伽锻炼,至少要坚持66天以上。在瑜伽锻炼的期间,每过一天就在日历上做个记号,能够完成当天的锻炼计划,就小小奖励自己一下,不能够完成,就给予适当的惩罚。可以请自己的舍友监督,同时每天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仔细感受瑜伽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向上的改变。66天过去后,身体已经记录下每天固定的行为,神经突触的生成和强化就会牢固地形成一个电路,瑜伽锻炼的习惯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参考文献:
[1]李顺英.大学生瑜伽教程[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李秉德,等.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柏忠言,张蕙兰.瑜伽气功与冥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胡毅,黄强.普通高校体育与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J].宜宾学院学报,2009(6).
[5]刘敏,谢和志.广东高校开设瑜伽课程的调查分析[J].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