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思考“中国梦”

2014-05-30 16:10熊晓晴
学理论·上 2014年7期
关键词:文化视角科技创新中国梦

熊晓晴

摘 要: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国家新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这是党和政府根据情势的实际变化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风格的鲜明体现。“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强大,同样也是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富,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谈起,重点论述中国的强国之梦,要依靠科技创新为载体,增强创新的自觉性,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在创新中战胜挑战、赢得发展。同时,在实现“中国梦”中应该注意建立文化生态、树立文化自信、建立鼓励科技创新机制等一些文化问题。

关键词:文化视角;“中国梦”;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18-02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释,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下最切实的执政宣言。当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逐渐强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在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绝不能仅仅将“中国梦”定义为物质上的强大,同样也要注重未来中国在精神和文化上的充实和丰富。那么,如何看待“中国梦”这一深刻含义中的文化意味,就成为了当下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国人的血脉所在,从17世纪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就已经不能应对世界发展的潮流,如果现在我们仍然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学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回望历史,17世纪是西方世界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纪,也是欧洲最为重要并且承前启后的一个世纪,一个朝代和政权的更替并不能使世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真正能够主导未来世界的,毫无疑问应该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中国的17世纪正是中央集权君主制达到巅峰状态的时期,经过了明朝,清朝在建国时大体上延续了明的各项制度。当时利用儒家学说进行统治的王朝尚且落后于世界,何况今日?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就一无是处,西方社会在重视科技发展的同时,在道德伦理方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而儒家学说里面一些积极向上、刚健有为的因素,恰好是治理这些顽疾的良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维系着全球华人的感情脉络,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感情基础,这样的作用不可取代也无法被取代。《诗经》、《论语》、《周易》、《道德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至今依然在全球华人中占有着重要位置。从文化的层面来看,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主要靠的就是中国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成果,这些东西绝对不能全盘否定。想要扩大和宣传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想要真正让“中国梦”影响全世界,就绝不能放弃这些文化宝藏。因此,若想真正实现“中国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绝不能舍弃。

二、科技创新托起中国梦

习总书记提出:中国的强国之梦,要依靠科技创新为载体,科技创新要以科技工作者为依托。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科技的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法等国抓住机会努力实现创新,成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其中英国更是号称“日不落帝国”。美国在今天之所以成为超级强国,也正是因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抓住机会大胆创新科技,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在今天,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我国错失了前两次的机会,这一次必须牢牢把握住。从目前来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以更彻底的科技创新来推动。只有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才能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离实现科技“中国梦”还有距离,我国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还不强,原创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进行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应用研究和超前的基础研究。应在自然科学方面发扬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尤其是要实现技术和理论原创性的重大突破,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创新能力凸显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201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他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人类文明史,就是创新发展的历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火药、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发明者的后代,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创新传统,积淀了丰富的创新文化。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中国共产党,诸多的经验中就包括学习与创新。我们党90多年的历程,也是创新发展的历程。没有学习与创新,就没有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成功,也不可能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从某些层面上来说,学习与创新,已经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基因之一。特别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我们抓住第五次以信息科技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的机遇,迅速跨越成为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国紧紧围绕创新,以创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从而使中国经济继续一路高歌,连续实现了1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由2000年居世界第六位上升为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各国发展史的奇迹。

回首30多年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而改革开放就是一次伟大的理论,冲破思想的藩篱,融化体制的坚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正是由于我们党锐意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并在创新中发展出敢于探索、勤于创造、勇于竞争的创新文化。不仅成就了国家的进步,更培育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国人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说到底,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源于我们党主动创新的能力,源于我们党善于学习的本领,源于我们从事业的创新中获得了宝贵的创新自信。正是因为勇于探索,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世界上一切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学习,拜人民为师,我们党才领导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越走越宽广。一旦我们墨守成规、踯躅不前、僵化教条,我们就会失去创新创造的动力与源泉,也就会失去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在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途的历史时刻,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历史责任。未来一个时期,既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国内外矛盾多发易发的磨合期、敏感期。比如,在经历长期两位数发展的阶段后,我国经济已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新的创新点何在,动力何在,制造业大国怎样摆脱“为人作嫁衣”的尴尬、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跨越等等,都需要我们去不断实践、不断突破、不断创造。增强创新的自觉性,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在创新中战胜挑战、赢得发展。

三、实现“中国梦”应注意的文化问题

首先,应该建立一种健康、自由的文化生态。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种封闭、僵化的文化体制最终都会走向衰亡,要保证我们党的文化政策历久弥新,就必须用一种开放、包容、审慎的心态去适应形势的变化,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吸收古今中外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其次,应该树立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新世纪,我们在面对本国的传统文化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盲目自大,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尽善尽美,可以解决世间的一切难题;一种是消极悲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完全落后于世界潮流,一无是处,应该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这两种观点当然都是不正确的,要想实现“中国梦”,我们首先就要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和定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我们要对本国的文化有一种自觉的认同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文化意识的觉醒,只有树立起这样的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

第三,应该建立健全一种鼓励科技创新的配套机制。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归根到底靠的是科技创新力,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就值得借鉴。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我们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政策,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一是发挥政府作用,逐步形成较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激励机制;二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突破科技领域普遍存在的“重物轻人”体制;三是借助科技发达国家在人才、技术、资金、设备、创新环境方面的优势,与之建立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和机制。

文化的繁荣必须要有开放的胸襟,专制和僵化必将走向衰亡,当下务必要建立一种自由的文化生态,五四精神所倡导的理念并没有过时,要想实现“中国梦”,培养出一种周秦汉唐时中国人的自由进取、恢宏大气的文化气质,敞开胸怀,在不忘过去的同时,全力探索人类认知的极限,“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只有这样,“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翠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理论月刊,2012(11).

[2]高超.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国梦——国际文化竞争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创新策略[J].神州(中旬刊),2013(3).

猜你喜欢
文化视角科技创新中国梦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基于文化视角的社会分层与青年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
从文化视角来看日语接受与表达
历史文化视角下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开发
论文化视角在英文小说《蝇王》中的体现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