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丙云
摘 要: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正因为如此,学生经常会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应该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经常创設形象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在学习起科学知识来就会积极主动。
关键词:科学知识;学习情境;探究活动
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怎样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科学课堂绽放,在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良好的学习情境——科学之花生长的土壤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记得我捧着学习材料走进教室时准备上《植物的茎》一课时,我犹豫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植物的茎并不陌生,尽管课本对茎作了描述但是否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想起了《小猫钓鱼》中的猫妈妈,猫妈妈为了教会小猫钓鱼,于是领着小猫一起来到河边,让其身临其境,小猫当然学得快了。于是我将学生带到了田地里,分小组活动,区分并收集了植物的茎。孩子们不仅带来了研究材料,还带来了学习科学的热情。
二、积极的探究活动——科学之花在孕育中绽放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还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一说到探究性学习,可能大家会想到热火朝天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教师一说开始分组讨论,学生就开始围坐一团,好不热闹。但往往却是“一鸟入林,百鸟压声”,课堂成为少数几个孩子展示的舞台,大部分学生不能积极主动投入活动。于是我将学生按“组间异质,组内同质”分组。均衡各组的力量,也尽量做到组内组员各有特长,讨论起来会学生会更将机会平等,尽可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在课堂上,也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讨论的,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契机,深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那《小猫钓鱼》故事里的猫妈妈她是怎么做的呢?当小猫的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时,猫妈妈抓住时机,指导钓鱼的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特别注意引导的时机。有了疑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可以解决的,就不必进行小组讨论。在同学们想知道却不知道,急得抓耳挠腮时,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让小组同学交流,从而达到认知的统一,在大家集思广益也无法得出结论时,那就要发挥老师导的作用了。
三、生活中实际应用——科学之花绚丽多彩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执教《给玩具分类》一课时,我引导同学们把课堂中的给“文具分类”与生活中的“分类”紧密联系起来,把枯燥的知识学习融入有趣的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是有用的,并能创造和改善自己的未来生活,这就是着眼于学生生活的教学理念。
这样,将生活引进课堂,学生就不会觉得科学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科了,就会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原本如此亲切,从而增强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使他们生活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