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华 朱新球
摘 要:“五脏”一词有着独特、深刻的中国文化底蕴,中医的五脏包括 心、肝、肺、肾、脾。通过分析字形、音、义并结合中医五脏观念、传统五行观念进行推理,来探求五脏字义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五脏;《说文解字》;《释名》;文化;中医
作者简介:张菊华,女, 1981年10月出生,湖北应城人,华侨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法与修辞。朱新球,男,博士,讲师,1979年12月生,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等。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8-0-02
一、“脏”字的演变
“脏腑” 的“脏”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臧—藏——脏。“脏”最初写作“臧”。《说文》:“臧,,善也,从臣戕声,则郎切,籀文”。 “脏”,最早作“臧”,沿用至汉代,有《汉书》为证,如《汉书·食货志》、《汉书·王吉传》都有描述,如“府臧不实”就来自于前者,“吸新吐故以练臧”就来自于后者,然而,自汉以后,草字头便加到了“臧”字上,有书为证,如《说文·新附》中提到:“藏,匿也”;“《汉书》通用臧字。从,后人所加”。
又如“臧于理官”就出自《汉书·礼乐志》。“古书怀藏之字,本皆作臧”则是颜师古对“藏”所作的注,在大多数中医书籍中都作“藏,藏也”的解释。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注为:“凡物善者,必隐于内也”。 “藏”乃贮藏珍希物品之所,作贮藏“善物”解。故而在意义上具有“仓库”的涵义。远在先秦,“仓库”之类的字词,均有专指。如“仓”是贮藏粮食的场所,多呈方形,在甲骨文中呈現一排数间贮谷物的空间形象。
汉语中的“藏”字是个多音多义字,其中一个读音作(cáng)。自古以来主要当动词使用,有贮藏、贮存、收匿之意。有时也作“深”解。例如,在《素问·长刺节论》中有“头疾痛,为藏刺之”的语句,王冰对此注解为“藏犹深也,言深刺之也”,即作“深”解。另外一个读音是“藏”(zàng),即五脏之“藏”,作原义解,指帝王贮藏珍稀之物的地方,有宝藏、宝物之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之坚头须,守藏者也”中讲的“藏”,其含义指的就是宝库。
“脏”字曾经过一系列演变,其原型是先秦帝王贮存宝物的仓库——“臧”,这种仓库的特征是珍藏珍贵之物,基本上只进不出。《素问·五藏别论》云:“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1]。古贤取类比象,借用这种“臧”的特征来比拟人体五脏“藏精气而不泻”的特征。
二、“五脏”之“五”
五脏之“五”的来历同五行相关,有着独具特色的古代文化背景。早在《周礼·天官·冢宰》中就出现过“九脏”的归类方法,即“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按其注解,“心、肝、肾、胃、脾、肺、大肠、小肠、膀胱”是其归类的九脏[2]。而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则有“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脏”的描述。另外,有关归类为“十二脏”的著作则应归功于《素问·灵兰秘典论》的“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的描述,其中十二脏即指膻中加上五脏六腑。
人们常说的五脏或六腑中的数字“五“及“六”,根源于古人模拟“天地之大数”、“法天则地”等实践活动。这其中的“大数”指的就是阴阳“五行”及“六合”。古人云,天、地、人三才,人是三才中由天与地阴阳之气所生,其生命规律道法自然,因此有“天人相副”之说。《国语·周语下》讲到“六”与“五”这两个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3]。“六”为天数,“五”为地数。当然,天人相副,人体也必须符合这两个数的规律。《汉书·律历志》讲及“六”与“五”数时说:“传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以受生也”[4]。《礼记·礼运》说:“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5]。故而人体之大数,也就应和天地大数相一致。在古人的观念里,人和天地是“相参”的,人体的形与数与天地的形与数是“相副”的。五行是天地间运行之根本大法,因此,人体最重要的脏器的数目,其设置就须依五行之数而定,就一定是五个。
三、五脏(心、肝、肺、肾、脾)的具体文化涵义
《说文》:“心, ,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凡心之属皆从心,息林切”。心属象形文字,其甲骨文的形态非常象人体心脏的纵剖面图,清晰地呈现出其心室和左右心房。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意识到心脏是独一无二的,人生命不息,心跳不止。所以,心脏常被看作是生命之源,是血脉灌注之地,维持生命气息的神秘器官。在原始观念中,气息成为灵魂的代名词。正如《释名》中所描述“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也”。纤,细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揭示了心能辨析事物细微的差别,能感知事物任何细小的变动,显然,这描述了心主神明的作用。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心一般表示思想、意念、感情。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根深蒂固。心拥有大脑的许多功能,心和脑互相关联。汉字的“思”上部为“囟”。而“囟”也是“脑”的一部分,说明心和脑有内在关联。
心是人体的太阳,五行属火。八卦离卦属火,也表示心。“离”,繁体写作“離”,从隹( zhuī),表示与鸟类有关,离声。而在中国术数文化中,朱雀对应于心脏。风水四神兽中,北面为玄武,南面为朱雀。朱雀位是明堂所在,朱雀位要有腾飞的特征,即有腾飞的天地,表示前景和希望。住宅、商厦的进口,通常由花坛、喷水池或广场组成,是财气、人气会合聚集的地方。这就是朱雀之明堂,明堂位要求开阔、敞亮,不能有高楼、秽物阻挡,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发展。而这也正是“心空”的原则,心敞开无碍者为“愉”(“愉”从心,俞声,而“俞”空中木为舟也。从亼从舟从巜。巜,水也。羊朱切)。
《说文》:“肝,,木藏也,从肉干声,古寒切”。《释名》:“肝,干也。于五行属木,故其状有枝干也”。木,是生命的象征。春天里,万物复苏。通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肝也是心灵的窗户,中医有“肝开窍于目”之说,把肝与眼睛紧密联系起来。
《说文》:“肺,,金藏也。从肉巿声。芳吠切”。市(fú)同“芾”,草木茂盛的样子,有人认为是“勃”的初文[6]。《释名》:“肺,勃也,言其气勃郁也”。这表明肺的本义取象于根深叶茂的树木形态。从人体解剖图来看,肺是支气管分枝而成,形似树枝的分叉,连着树叶,一直到树梢,恰似一棵活生生的“肺樹”。而且肺和树同样具备呼吸的功能。假如比较肺和树的相关性(从中医的角度):草木如大地的表皮,而肺如人体之皮毛;树根使土壤透气,而肺使皮毛温润;树储存水分,以防水土流失,而肺疏通水路,以防气息不畅。从五行来看,肺属金,依赖大地之气的滋养,恰如草木依赖大地。
《说文》:“肾,,水藏也,从肉臤声,时忍切”。臤,坚固之义。而中医观念中的肾脏,其主要功能在于藏精。而精是人体中坚实、生命依靠之力量。《释名》:“肾,引也,肾属水,主引水气灌注诸脉也”。 引,导也。导引水气灌注诸脉,意思是指肾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有全身性的灌注作用。
肾,五行属水,表面上是泌尿之水,实质上是生命之水,表示生育和养育。肾与身音义相通,表示生命的孕育。
《说文》:“脾,,土藏也,从肉卑声,符支切”。人生下来后,就必须依靠食入的东西来生存。而这些东西的消化与吸收则全依赖于脾胃。脾胃在共同完成消化与吸收的任务中,胃主消化,而脾主运输胃消化了的东西。另一方面,脾处于人体之左。脾的声符为“卑”,《说文》:卑,,贱也。段玉裁解释道:“古者尊又(右)而卑(左)。《释名》:“脾,裨也,在胃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裨,音脾,助也,故日裨助;音卑,接益也,是指脾和胃共同协作化谷,从而生成精和气,滋养全身。
脾主运化,运是转运输送,化是消化吸收。脾的生理功能在于把水谷等食物经过消化成为精微之物加以吸收,再把吸收之后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经过脾的运化,化生气血津液,从而维持生命。因此,脾有“气血化生之源”、“后天之本”之称。
脾属土,脾的土藏属性与田地的土耕属性具有相通性。土地耕耘,以求丰收,是所谓社会层面的劳作;脾脏运化,以求营养,是所谓身体层面的劳作。农耕是人类社会的立身之本,脾脏是人体生命的后天之本。
四、结语
《内经》中的“四时五藏阴阳”理论,认为以五脏为中心,内系五腑、五体、五官、五华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分别主司人体生命过程中的物质代谢等功能活动,通过五脏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控制,来适应自然变化。心、肝、肺、肾、脾各脏系统分别与四时相应,主导着相应季节时机体生理活动的协调与控制[7]。《黄帝内经》也系统地记载了医学五行——五脏学说,其配属为:火一心,木一肝,金一肺,水一肾,土一脾。
综上,心、肝、脾、肺、肾五脏无论是生理、心理还是文化都是相互关联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汉字丰富的内涵。
注释:
[1]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释[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1.
[2]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667页.
[3]李维奇.白话国语[M].长沙:岳麓书社,1994,第60页.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981页.
[5]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423页.
[6]尹黎云.汉字字源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第322页.
[7]程士德.内经理论体系纲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第70页.
参考文献:
[1]何九盈.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旅[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3]罗建平.汉字中的身体密码[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4]商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陈农.脏腑名称训释[J].医古文知识,1996,(2).
[6]郝保华,董海莉.“五脏”的文化蕴义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7]金光亮.五脏内涵演变与新识[J].医学与哲学,1998,(9).
[8]罗建平.汉字中五脏蕴义初探[J].医古文知识,2000,(4).
[9]张其成.五行——五脏的配属过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