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共同体”的功能和活力与有效教学正相关,从有效教学理论角度对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进行重构,阐述两者的映射关系,从有效学习中心、有效知识和有效共同体三个方面分析有效教學与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机理,提出构建“学习中心环境、有效知识环境和有效共同体环境”的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模式,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交互匮乏,提升学生的自主、协作、反思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习共同体;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黄祺(1981-),女,湖南长沙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13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手工与电算相融合的岗位化会计综合实训改革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JK013CZY076)、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构建及其在‘出纳实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2012年度院级课题“网络空间与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研究”(项目编号:HJY11-12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56-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其培养目的是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学,构建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促进有效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环境建设相对滞后,传统“知识传递型教学”已经不适应于高职人才课堂教学;个体教师的专业能力落后于专业教学共同体专业能力发展的要求;课程知识只是简单的认识重构,缺乏生产性、动态性和流变的特征;教学资源相对单一,缺乏关注社会文化的学习情境,学习者主体和客体缺乏有机衔接。从有效教学理论角度出发,构建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环境,激发学习者的探究性、主动性、协作性,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有利于学习者轻松学习、快乐学习,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审视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效教学理论
学术界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已久,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基于学习理论或社会学角度的研究,侧重于分析理论对学习共同体的指导、优化作用。如:知识共享视角下搭建一体化的教师学习网络平台的共同体构建策略;[1]借助eMSS(e-Mentoring for Student Success)项目的成功,提出学习共同体优化策略。[2]二是基于教学应用研究。如:利用Diigo(Digest of Internet Information、Groups and Other Stuff)软件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3]利用QQ群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等。[4]
有效教学主要研究教学发展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又是通过学习中心、知识和共同体三个要素来调节的,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是学生个体、群体或教师个体、群体参与共同体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学习共同体就是一个整体的学习活动生态系统。为此将有效教学理论引入到学习共同体研究中,研究有效教学与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机理,构建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以期为学习共同体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三、有效教学与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分析
1.有效教学的实施基于有效学习中心
有效的学习中心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工具和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是有效学习中心学习的有力支持和载体,使基于真实任务的复杂学习在多种学习环境中成为可能。
人的知识来自于教师传授的,不足20%;而学习者通过在有效学习者中心自己课外阅读、生活实践和对话实践获取的知识,超过80%。学习主体通过与物和教材对话(认知性学习,文化性实践——个体建构)、与他人对话(交往性学习,社会性实践——协作建构)、与自己对话(反思性学习,伦理性实践——形成自我)来完成知识的获取、学生之间的协作,实现由个体学习走向同他人的对话、沟通、协作的“合作性实践”(社会建构主义)。这样的学习才可能获得学习与成长的快乐(教学与发展的统一),才可能实现人的整合发展(治学与做人的统一)。
2.有效学习中心的形成基于有效知识
有效知识是有效学习中心的核心。心理学家发现:知识在专业工作绩效中起核心作用。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有效知识,而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5]学生的认知结构受教师知识结构的影响,学生知识的增长、智慧的发展、思想的提高和心理的成熟都取决于教师的有效知识。有效知识着眼于学习者中心的认知与环境重叠部分,是一种重视意义理解的知识环境,也是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知识环境,实质上是“渐次形式化”,使学生发现个体日常非正式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转化为正式的概念,[6]促进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3.有效知识的获取基于有效共同体
有效共同体是获取有效知识的保障。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而学习者和助学者是有效共同体的学习对象。共同体中的学习既“是以‘获得为隐喻的个体学习,又是以‘情境、‘参与为隐喻的群体学习”,[7]是一种更具整合性的、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的学习环境。共同体强调知识学习的社会性、建构性和分布性,鼓励学习者之间彼此的对话,关注新手(学习者)对老手(教师、学习顾问)的模仿以及同伴之间的协商,鼓励学习者多层次的参与知识交流,注重社会文化知识的连续性,促进学习者社会身份的重建。
上述三个要素是密不可分的,有效学习中心、有效知识和有效共同体是设计学习共同体教学乃至促进高职院校有效学习的关键。
四、“有效教学”视域下高職院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在复杂社会文化情境下具有社会性、动态性和互动性的有机系统,包含了进行学习的主体、客体和共同体,同时也包含了各种影响共同体环境与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如学习中心、学习知识、学习环境等。因此,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明确基于有效教学视域下的构成要素之上,构成要素是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所在。根据有效教学与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分析,拟通过三个中心构建学习共同体,即学习中心环境、知识中心环境、共同体中心环境,如图1所示。
1.构建学习中心环境
学习中心环境是学习活动发生和进行的外部世界或条件的总和,学习者是学习中心环境的主体。通过建立和完善学习硬件环境中心与学习软件环境中心,保障高职院校的有效教学环境。硬件环境是指学习发生的物流空间、场所和教学用具等学习资源,主要包括理实一体化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基本的教学用具等。软件环境是指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及因学习活动而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教研理念、教学管理、学习理论、学习氛围、学习工具资源、人际关系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网络学习支撑平台和非正式网络学习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虚拟网络学习支撑平台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情况,给学习者提供自由探讨和自主协作的学习,如Blackboard、WebCT、Moodle平台。非正式网络学习群体主要有QQ空间、世界大学城、博客、微博等。学习者通过虚拟网络支撑平台分享各种学习资源,逐渐在成员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管理以及独特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并对其产生归属感和人通过的网络学习群体。
2.构建知识中心环境
知识中心环境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运用原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而教师作为学习者学习知识的辅体,从协作学习的角度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组织有效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构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开放教学内容,不断接受检验,实现教学相长。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级、课程级和素材级三层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形成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合作服务和就业信息服务四个功能模块;隐性知识通过构建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演示录像、任务工单、学习手册、测试习题以及企业案例在内的课程开发八要素“学习包”,筛选出企业一线系统化的“案例包”。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提供与真实情景相近的问题案例和相关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针对任务或问题去思考、分析、理解、探究;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互动,完成知识由认知—建构—应用的过程。
3.构建共同体中心环境
共同体中心环境由学习者中心(群体)和助学者中心(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两部分组成,其中学习者中心是主体,助学者中心是辅体,两者通过学习活动进行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激发学习者兴趣与学习潜能。学习主体(学生)可以通过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变个体学习为团队学习。根据教学班级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因素,引导学生组合形成一个交流顺畅、相互信任的学习群体,促使学生把学习实践从个人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走向他人的对话、沟通、协作的“合作性实践”,把孤立的个体学习变为共同体学习,让学生在团队中体会一种归属感和自我实现感。
在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培训和进修机会的情况下,学习辅体(教师)通过“在线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借助计算机支持进行协作学习,通过在线共同体提供在线互动平台以保证教师与专家、行业技师等辅体交流与互动,并且以教师自身发展为重点,关注高职院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和现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持续性支持,为有效教学提供有利保障。[2]
五、结束语
学习共同体为学习者学习和解决学习问题、工作问题、任务问题创设了良好的共有情境。良好的学习中心环境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有效知识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有效学习共同体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习共同体是辅助教学的新路径、新模式,应该与课前教学、课中教学和课后教学有机衔接、互补互融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学习共同体的思辨品质、实现学习共同体的良性循环,并使学习者的学习水平与知识由低向高螺旋上升,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运行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穆红霞.学习共同体理念下高职院校学习环境构建[J].当代职业教育,2011,(7):21.
[2]杨冠英,李政,野菊苹.在线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交互策略研究——从eMSS项目中得到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3,(2).
[3]郑有庆.Diigo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应用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59-62.
[4]钟志荣.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8):92-95.
[5]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2,
(5):14.
[6]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7).
[7]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