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分析

2014-05-30 23:57杨红梅
中国电力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滇西心理健康大学生

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以SCL-90的部分项目为测评工具,从抑郁、焦虑、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四个方面对滇西587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滇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在性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年级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各因子分中,抑郁、人际关系敏感两因子在性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年级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焦虑因子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存在显著差异,敌对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焦虑与敌对在其他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滇西

作者简介:杨红梅(1976-),女,白族,云南大理人,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云南 大理 67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Z086)、云南省教育研究学术工作站(项目编号:云教研[2013]6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213-02

所谓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1]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进行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跟上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节奏,不断学习日新月异的知识,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贫困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2-4]还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贫困会大大增加子女的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5]国内也有研究表明,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等作为家庭因素,对个体心理和人格的成长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6,7]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决定着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8]经济贫困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根源之一。[9]

在《国务院关于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背景下,以滇西大學生为对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对于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与边疆和谐稳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滇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对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滇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从抑郁、焦虑、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四个方面对滇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587名滇西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74名,女生410名,3名不详;贫困生358名,非贫困生201名,28名不详。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部分项目进行调查,即抑郁、焦虑、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四个因子。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比较符合,3代表不确定,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程度越低。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为0.947。

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 1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表1 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M±SD)

由表1可知,滇西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各因子及整体水平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差异

由表2可知,独生子女的焦虑得分更低(P=0.035<0.05),其他各因子和总分在独生子女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差异(M±SD)

注:P*<0.05,P**<0.01,P***<0.001,下同。

3.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差异

表3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差异(M±SD)

由表3可知,滇西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P=0.036<0.05),而在心理健康的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

从表4可知,抑郁、焦虑、人际敏感、总分在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但在敌对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经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大一学生的敌对因子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大学生,大二、大三、大四各年级间在敌对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如图1所示。

表4 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方差分析表

三、讨论

1.性别方面

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和各因子分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形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滇西高校的男女生比例不协调,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在某一程度上就使得女生在各方面不会比男生低自尊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地位的转变使得女生在各方面所得到的支持和男生相差不大,所以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与男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独生子女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学生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都随之改善,使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焦虑因子分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存在显著差异,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更少的需要为家庭支出担心,而非独生子女却要担心父母同时负担几个兄弟姐妹的生活费是否有困难,导致非独生子女较独生子女产生更多的焦虑。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生活状况相差不大,则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其他各因子分和总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方面

研究结果显示,滇西高校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差异不显著,但总分差异显著。究其原因在于:形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所造成的低自尊,使得贫困大学生在许多方面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上大学之前所处的环境,个体间差异不是很大,而且上大学之前的大多数时间都是用功读书,只注重学习成绩,所以不太重视其他方面的差异。而进入大学校园以后,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生活、如何融入社会,这就让他们的自卑感加剧,所以形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的情况。此外,可能是由于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特征和消极的心理特征两方面,尤其是消极的心理特征比如自卑、人际关系敏感、孤僻、内向、抑郁方面,加之社会、家庭、学校和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导致该结果的产生。

4.年级方面

结果显示,滇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在敌对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即大二、大三年级的敌对因子得分最高,而大一年级学生的敌对因子分低于其他年级的大学生。这一结果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有许多事情影响着他们的心情,例如过级考试、资格证考试、情感问题等,使得他们烦躁不安,这一情况就会使得他们在敌对因子上的分数偏高,不易掌控自己情绪。

四、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在性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各因子中,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在性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年级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焦虑因子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存在显著差异,敌对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焦虑与敌对在其他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说明,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调查数据显示,贫困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果过低会使得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而无法自行解决,从而引发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五、建议

大学是为祖国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地方,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结合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滇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1.不同年级应有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講座及心理健康活动

每个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同的,一年级大学生主要是新生适应,二年级大学生主要是学习障碍,三年级大学生主要是情感困惑,四年级大学生主要面临的是就业迷茫。针对各年级不同的情况开展适合的心理健康讲座可以使各年级学生顺利渡过各阶段,这对以后他们融入社会、为社会作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年级方面只有敌对因子存在显著差异,针对该方面其实只要解决了他们所面临的困惑就可以相对降低敌对因子得分。因此,开展各年级不同意义的心理健康讲座及心理健康活动十分必要。

2.重视与贫困大学生相关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及心理健康活动

要改善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开展一些讲座或活动,告诉他们自身的优越之处,使他们不过分自卑于家庭情况,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家庭的经济状况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这对他们自身的发展相当不利,过度的自卑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自卑使得他们不敢向他人寻求帮助。学校应主动开展一些对他们有利、有帮助的讲座和活动,给他们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知道学校重视他们,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十分关键。

参考文献:

[1]叶一舵.论心理健康及其实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87-90.

[2]Seguin,L.,Xu,Q.,Gauvin,L.,et al..Understanding the dimension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that influence toddlers' health:unique impact of lack of money for basic needs in Quebec's birth cohort[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2005,59(1):42-48.

[3]Poulton,R.,Caspi,A.,Mine,B.J.,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ren's experience of 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adult health:a life-course study[J].Lancet,2002,360(9346):1640-1645.

[4]Najman,J.M.,Hayatbakhsh,M.R.,Hero,M.A.,et al.The impact of episodic and chronic poverty on child cognitive development[J].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9,154(2):284-289.

[5]Najman,J.M.,Hayatbakhsh,M.R.,Clavarino A.,et al.Family Poverty Over the Early Life Course and Recurrent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Anxiety and Depression:A Longitudinal 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0,100(9):1719-1723.

[6]方双虎.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5(2):232-236.

[7]杨志伟,刘少文,李雪荣.儿童行为问题、学业成绩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模型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63-266.

[8]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畲族中学生心身症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624-626.

[9]李辉,张大均,廖全明.云南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2):38-44.

(责任编辑:孙晴)

猜你喜欢
滇西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助推滇西乡村幼儿教育事业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