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仕普 肖永凤
要取得良好的文言文教学效果,扎实的古代汉语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必不可少——这是文言素养最基本的功夫。教师作为文言教学的主导者,其文言素养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首先充实自己的文言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文言素养,才能为教好文言文奠定基础。
注释是选编文言文必须要做的工作。由于教材的编写涉及面非常广,编撰人员在材料收集过程中难免顾此失彼,很难做到充分利用前人词义考释及历代训诂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导致在教材注释工作中就无法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了困难。这些困难无疑对语文教师的文言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下面,笔者结合语文教材的几则注释,谈谈提高教师文言素养的几条基本途径。
一、学会查证相关文献,充分利用古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相关成果
很多词语的解释在古代文献或训诂学著作中已经解决,只要仔细查阅便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对“素琴”的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这样的解释就有失偏颇。“素琴”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丧服》:“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以节制者也。”这里,“素琴”当指“不加装饰的琴”。因此,从来源上看,教材的解释并无不妥,一般也不容易发现这个注释有什么问题,一些辞书如《辞源》(修订本)“素琴”条也作此解释,教材的注释正源于此。那么教材中之“素琴”,能否如此解释?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陶渊明的典故。《宋书·陶潜传》:“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相似的记载又见于《晋书·隐逸传·陶潜》:“(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又见于《全梁文·卷二十》:“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作“无弦素琴”)一张,每酒知,辄抚弄以寄其意。”从这三种文献的记载来看,典故中的“素琴”实指无弦琴。后来,“素琴”这一典故经常被唐代诗人引用,以此来抒发与陶渊明相似的情感和雅趣。如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由此可见,“素琴”至少是没有弦的琴,抚弄这样的琴,是陶渊明的一种雅趣。刘禹锡的意思也正如此,指在陋室中抚弄无弦琴,所以后面才有“无丝竹之乱耳”之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素琴”的“无弦琴”之义已见于古代文献,在文中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而保持高尚节操的情趣及大音希声的境界。
二、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避免以今释古
文言文教学之所以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古今词义产生了变化,用现代汉语来解释一些词语表面上似乎讲得通,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种以今释古的方式常常是望文生义。
《孔雀东南飞》“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一句中的“寡妇”一词,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注为“死了丈夫的女子。”“寡妇”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义,指“死了丈夫的女子”,教材注释即如此。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寡妇”一词放在这里总给人一种粗野庸俗的感觉,为什么偏要用“寡妇”这个词呢?“寡妇”跟上句“行人”在语义指称范围上也不对称,这又是为什么?此外,鸳鸯鸟的叫声不只会勾起寡妇的相思之情,其他与丈夫长时间分开的女子同样会因此而“起彷徨”。当然,作者这篇文章文质兼美,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作者在这里是用错了词。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寡妇”在古代汉语中有其他意思,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看起来有庸俗粗野的感觉。先看两个例子。汉·袁康《越绝书》:“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前一例勾践尚未伐吴,将将士们的妻子安置在独妇山的目的是要让将士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打仗,以解决将士们的后顾之忧。因此,这些“寡妇”其丈夫还是活着的。后一例“健少”与“寡妇”相对为文,下文又言“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亦可证明“寡妇”的丈夫还活着。因此,这里的“寡妇”并不是指死了丈夫的妇女。从“行人”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家庭关系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为谋生计,丈夫经常要外出经商,如果遇到战乱的时期,还要外出行军打仗。但妻子如无特殊情况,是不会出远门的。因此,这里的“行人”应该是指身在异乡的男子。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常见。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八》:“行人从此别,去去不淹留。”《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九》:“闺阁行人断,房栊月影斜。”《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四》:“行人消息断,空闺静复寒。”唐代杜甫《兵车行》:“行人弓箭各在腰。”中间两例“行人”与“闺阁”“空闺”相对,更能说明“行人”是指远在他乡的男子。加之古代交通不便,妻子常年见不到丈夫是很平常的事情,这种孤独与相思之苦比起死了丈夫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们认为,“寡妇”应该是身在异乡的“行人”的妻子,即长年见不到丈夫、独守空闺的妇女。独守空闺寡居的妻子思念远方的丈夫,才会有“起彷徨”的说法,因为死了丈夫的寡妇“起彷徨”是有违封建礼教的,很明显,这不会是作者的本意。
所以,教材中的“寡妇”是指深居空闺等候丈夫归来的寡居妇女,行人则指出门在外的男子。这样,这首诗的对应就很整齐和谐了。鸳鸯鸟的叫声所能触动的,不正是长年在外的男人和在深闺中苦苦守候的妇女的相思之苦吗?
三、加深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积累
教师如果不深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就很容易出现知识性的错误,达不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中“刑不上大夫”一句,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六)未作注。这里的“刑不上大夫”应该作注,因为从字面上来理解,是指刑罚不适用于大夫以上的官职,等于说只要当上大夫以上的官,就不会受到刑罚的制裁了。学生于此必会产生疑惑,不是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吗,为什么又“刑不上大夫”呢?事实上,“对大夫施刑”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原文中,作者司马迁列举了李斯、韩信、彭越、张敖、窦婴、灌夫等高官皆受酷刑。那么,“刑不上大夫”到底应该如何理解?
其实,所谓“刑不上大夫”是指那些伤残肉体的刑罚(五刑)不施用于大夫,它包含的另一个意义是“礼上于大夫”,对封建帝王的亲族、近臣犯法,采用“八议”之礼处罚,实际上是一种特权规定。对危害国家利益的大夫以上的官员,当然也要刑罚杀戮,但不用五刑定刑,而用“八议”判其罪之轻重,在有些时候可以减轻刑罚处理。这八种人犯罪,依议而不依刑,是君主采取温柔手段以调和内部关系、稳定统治的一套方法,因为犯罪大夫受到治狱之吏的鞫讯拷掠,那就尊严尽失威风扫地了。从某种程度上看,“刑不上大夫”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阶级自身“君子”的颜面而赐予犯法者以自裁的方式来免受皮肉之苦的一种手段,如果贪生怕死或者因为某种原因不愿自裁,还是免不了要受刑的。司马迁本应自裁,但为完成《史记》,不得不面对宫刑,这无疑是司马迁人生的奇耻大辱,故“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果不作这样的解释,学生能不头痛吗?
四、要有怀疑精神,不轻信教材注释
教材有些地方的注释如果结合上下文来推敲,其实是讲不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宁可存疑也不要一笔带过,不要给学生云里雾里的感觉。然后再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字典辞书等来妥善解决问题。
《孔雀东南飞》中的“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一句,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注:“故,总是、老是。”其实,只要是仔细读这篇文章,就会发现这样的注释是讲不通的,不符合上下文语境。我们知道,焦母不喜欢刘兰芝,存心要赶走刘兰芝,而刘兰芝是一个贤惠孝顺的好媳妇,对婆婆处处忍让,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忙家务、织布。“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一个人靠一双手三天织五匹布,这样的工作效率是不可思议的,但“大人”“故嫌迟”。这“三日断五匹”的工作效率和“故嫌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焦母有意刁难媳妇刘兰芝的深刻写照。如此看来,这个“故”是不能像教材那样来解释的。其实“故”在古汉语中有“仍然、还”义。晋·葛洪《抱朴子·对俗》:“《史记·龟筴传》云:‘江淮间居人为儿时,以龟枝床,至后老死,家人移床,而龟故生。”《新唐书·李百药传》:“帝顾其名谓虞世基曰:‘是子故在,宜斥丑处。乃授建安郡丞。”因此,“大人故嫌迟”之“故”当作“仍然、还”义解,才能体现焦母有意刁难媳妇之义。这一“故”字,可谓用心良苦,深刻体现了刘兰芝“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的万分委屈的心情。
总之,提高文言教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积累。语文教师要经常涉猎古代汉语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言素养,练好文言基本功,才能为教好文言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