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炼红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近30年中,为社会培养了各类急需人才。在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有效形式,中高职五年一贯制便应运而生,但是这类学生就业时却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培养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就业能力 五年一贯制 培养 课程衔接
【基金项目】杭州科技职业学院教改课题 (项目编号 HKY JG-2013-2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17-02
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被人们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根据2013年12月6日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透露,2014年高校毕业生达727万,增加28万,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就業形势严峻。
一、就业能力内涵
国外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主要自20世纪50年代兴起与发展,而国内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始于世纪末,是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之后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组成要素和层次问题。国内学者张丽华等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但目前都未形成统一的定论。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高职生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与就业相关的综合素养;是一种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内在的潜力。就业能力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就业能力中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专业技能、工作意愿、获取信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情绪控制能力。专业技能是指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工作意愿是指学生在未来面临就业时,对自身职业规划、求职意向等一种自身的心理认识行为。获取信息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是指处于不同的环境中对个人情绪表达和展示的掌控能力。
二、专业建设与学生就业现状
(一)专业建设概况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杭科院传统优势专业之一。30多年来,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2009年该专业分别与临安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桐乡市高级技工学校合作开展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
首先组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组织构架,它包括专业建设、教师合作、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每年召开专题研讨会,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学生能力培养和教学管理等问题。第二转段选拔考试方面,探索一体化培养过程中“过程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选拔体系。以采取“考评”加“考试”相结合的测评方式,其中考评和考试占各50%。考评成绩评定由中职学校组织实施,考试成绩由高职院校负责评定,并设立附加分制度。第三探索在中职阶段最后学期开设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由高职院校确定教学目标、教材和考核方案,由中职学校教师为主实施课程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不定期的交流及检查方式确保分阶段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就业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属高等教育的范畴,但从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比普通高等教育强。高职院校的培养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以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目的,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首届五年一贯制学生已于2013年毕业,全班共有30人,就业人数27,就业率达90%,以技术设备测试、维护、销售和管理岗位为主,占总体的65%,从事操作岗位的只占10%,其次是销售服务和管理类的岗位,占25%。通过分析就业地点、企业性质,首届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果显示:
1.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多数毕业生选择杭州和生源地就业,在杭州就业的占75.5%。由于企业急需的是生产一线技术工人,需要从基层锻炼起来。而很多学生承受力差不愿意在一线工作,时常发生学生短期实习后纷纷离岗的现象。因此造成了企业向学校急招大量学生却招不到,而学生不满意自己的实习岗位的两难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就业理念和职业素养问题。
2.自我发展成为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
随着民营企业的逐渐发展起来,民营企业较好的待遇也吸引了将近一半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非国有企业工作。他们认为到民营企业工作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与专业对口,能学到实际工作的本领,更好地学以致用。
3.部分消极被动就业
毕业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地区,他们面对毕业还是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是被动等待就业机会,部分同学缺乏主动性态度消极,一味等待学校的老师、专业负责人推荐就业,择业自主性不高。
三、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实现中高职内在有机衔接,提升专业技能
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中前3年由中职学校组织教学实施而最后教学工作由高职院校负责,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现有机合作与无缝对接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与中职学校共同设计一体化的培养方案,对五年一贯制的培养方案以及中高职两个阶段的课程开设问题进行共同讨论和商定,确保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课程开设是遵循从新手到专家,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的内在衔接;第二,加强过程监控,以高校氛围激励中职阶段学生。在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高职专业教师团队应主动与中职学校教师进行互访交流,对课程实施的内容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商讨和解决。同时,选派高职阶段的优秀学生回中职母校进行始业教学;第三,从中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高职院校对中职阶段的升段考试进行严格把关,以确保适合的学生进入高职继续学习深造。
(二)积极开展就业指导
1.改善就业观念,形成良好的工作意愿
就业指导将贯穿学生的5年学习生涯中。避免只在学生面临毕业时开设,在学生转段升入高职院校之前,也应开展就业指导,不仅仅在高职2年中开设相应课程,而是实现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改善学生的就业观念,走出就业误区,树立“事事皆要有人为,行行都有状元出” ,职业无贵贱之分的思想,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去到艰苦环境、艰苦岗位的地方工作,锻炼自己发展自己。
2.提高就业技巧,培养信息获取与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让学生给自己职业定位。在择业之前,必须要明确自己“想干什么和最擅长于做什么”,整合自身的兴趣、特长、专业或经验,制定两个或二个以上比较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其次是多渠道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有了目标之后,除了学校提供的信息之外,要让学生从网络、报刊、广播电视、职业中介机构和人才交流市场广泛收集相应的就业信息,为自己拓宽就业门路奠定基础。其三、分析对比,锁定职位。选择自己的理想职位,然后按此单位招聘要求,与自己现有的能力条件作比较,认真分析自己能否胜任。在此同时,了解该单位的一些基本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能准确地锁定符合自己目标的岗位。最后要做好应聘的准备,根据应征岗位写简历,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简易扼要,突出岗位相关的经历、技能和荣誉,注重塑造自身职业形象。
3.提升就业心理承受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90后”学生常出现了一些青春期心理问题: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据有关数据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下降:消极的心理特征,如心理问题、焦虑水平、抑郁水平等逐渐增多或增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就业选择,他们更加追求自我欲求的达成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因而在选择工作时不仅要求外在物质条件,也追求工作与个人兴趣的和谐一致。有毕业生甚至表示,只要工作是自己喜欢的,可以暂时放低对薪资待遇的要求。“不安分”是“90后”的一大特质,这使得他们很难做到善始善终。面对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不了解就业市场对用工的具体要求,容易在找工作时被拒之门外,有的学生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自信心、自尊心大受打击,产生消极情绪,缺乏适应社会变革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高职生就业不顺在所难免,重在改变就业态度,端正心态,坦然面对挫折和压力。
教师应使学生正确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缓解就业压力与焦虑情绪,避免消极等待,主动出击寻找好的就业机会,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应从自身找出失利原因,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及其他心理调适方法。
(三)开始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创业精神
浙江省实施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已经多年,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走访与交流,发现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教学班的部分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尽如人意,也造成学生就业能力低下,加剧学生就业困难。
应该利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优势,建议实施中高职衔接的职业院校在高职阶段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的教学,将创业指导与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如在《电子元器件检测》、《电子产品制造工程训练》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专业技能拓展到电子产品维修店的创业技巧,在《市场营销实务》中特别强调定价、品牌、包装与广告的知识,为学生创业储备必要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因为大多数学生是浙江生源,而浙江人天性中有着勇于创业和敢于承担的品质,让学生敢于创业和承担创业所带来的风险。鼓励学校年轻的骨干教师,继续通过脱产下企业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明灯指引。
(四)建立联动机制提高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五年一贯制模式需要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特别在制度建设方面。同时整合衔接框架系统各环节教育教学资源,发掘和优化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形成共同设置,共同管理,共同商定等协同局面。重视顶层设计,从健全制度法规体系,政府政策导向和政策保障,考核认证机制等来避免专业背离经济发展需求,课程重复,下端文化课素质与专业职业素质不匹配,高端教育教学中断或脱节,就业渠道不畅通等现象。真正通过法规、政策和制度的联动机制来保障高职五年一贯制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庆祖杰.对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02)
[2]袁建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D],宁波大学,2011
[3]杨黎、梁长垠.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电子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4]胡林.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5]管弦.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09)
[6]谢一风.对发展3+2高职教育的若干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