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的思考

2014-05-28 19:05周勇
新课程·中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例子研讨

周勇

前段时间听一位青年教师的公开课,篇目是《咬文嚼字》(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八课),执教者的教学设计是:(1)默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2)作者简介;(3)课文结构分析,结合文中列举例子分析作者观点;(4)课堂总结,解决课后“研讨与练习”;(5)布置课后作业。整个过程结构较紧凑,学生活动较积极,课堂气氛较热烈,看似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但听课后我陷入了沉思,总感觉有些疑惑。从教以来,《咬文嚼字》一文也教过好几遍了,但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篇文章到底该怎样教?(即教师如何起好“导”的作用)教什么?(即怎样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回想这堂公开课,感觉有几个不足:(1)教学目标设定不准确,不清晰,特别是能力点没落到实处;(2)教师的“导”针对性不强,方法欠妥,也就是在“过程与方法”这一环节处理不够恰当。

高中语文必修五是高三上学期教材,针对的是高三学生。高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作者观点的理解应该不是难事,难点在于分析的深入、理性和表达的清晰、准确以及迁移运用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兼顾高考的备考,所以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另外,高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再来梳理本课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与能力点要结合几个内容:一是“单元提示”,二是文本,三是课后“研讨与练习”。因为“单元提示”和课后“研讨与练习”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教材教学的主要要求。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有几点值得注意:(1)“……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2)“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不妨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第1点中有一个关键词“探讨”;第2点中重点在“做一番比较”和“做一点分析和论说”。从中可以看出,本文教学重点应是训练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即理解作者的观点,运用作者的方法,恰当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梳理出本文主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知识点:(1)积累生字词;(2)简要了解作者(注意其美学家身份与“咬文嚼字”所要达到的美学效果间的关系)。能力点:(1)快速梳理文章,把握文章思路,领会作者观点;(2)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三题,通过拓展,训练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3)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二题,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4)结合“研讨与练习”第四题,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套板反应”在自己或同学习作中的现象及其危害性;(5)组织语言,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那么,本课教学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一、印发学案,供学生预习

内容可包括:(1)积累生字词(注意提出“咬文嚼字”“嚼”的读音和这个成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以“咬文嚼字”为标题的意义);(2)作者简介;(3)反映文章内容和结构的表格(包含文中例子、修改效果、作者结论等),旨在训练学生快速梳理文章、领会作者观点的能力;(4)拓展延伸,教师可以找一些例子(现提供几个例子供参考),①“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

(挤)过去,哟,把头发(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林海音《窃读记》,编入人教版教材时,编者删去了画线句子,括号里的词和标点也是编者修订的,请学生分析编者的修改是否恰当);②“……特别是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004年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第16题);③“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里?训练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

二、结合学案中的表格快速梳理课文,领会作者观点,掌握“咬文嚼字”的分析方法和意义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重文本,体会作者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语言表达的特点。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训练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写作思路、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三、结合学案中的“拓展延伸”训练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

本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角度,形成较成熟的分析方法,同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如果课堂时间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分析其中一到两个例子,余下的布置成课后书面作业。

四、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外延伸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要求学生下课后再读自己平时的习作,或同学间交换检查平时的习作,找出“套板反应”的例子,互相探讨。教师可以利用作文评讲课,也可以专门设计活动课,请学生就自己发现的例子作分析发言。

过程与方法方面,第一、二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四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相互探讨;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形成较完整的答案,然后推选代表阐述,通过比较来相互借鉴、补充、完善。教师在此基础上点拨,并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让学生掌握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也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第五环节的课外延伸,教师可以结合作文评讲课,选一篇较典型的学生习作,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有“套板反应”的例子,并讨论如何修改以及在今后的作文中如何避免。当然,这种教学设计更需要教师注意自己的角色转换,不要担任标准答案的掌握者、問题探讨的仲裁者而成为学生的依赖,而

要俯下身子,融入学生之中,尊重学生思考的自由,形成民主的教学氛围。所以,教师适时的引导、启发、点拨、鼓励、纠正、总结显得尤为重要,也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总之,新课改之新首先要求教师的观念、教法要新。特别是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教法上更不能因循守旧,而应成为创新的突

破口。

(作者单位 四川省南充龙门中学)

?誗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例子研讨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初中英语课堂妙用“举例子”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