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朗读为先

2014-05-28 15:12陈珊
新课程·中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学实录对比

陈珊

摘 要: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常用朗读法,只将其视为一种辅助手段,未将这一传统教学法提到应有的高度。从《老王》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实录对比中,认识朗读法,了解朗读法的作用,并为朗读法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实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学实录;朗读法;对比

《老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一篇散文,属“人性的光辉”这一专题,旨在歌颂“底层的光芒”。由杨绛先生所写,因其人物形象的丰满、所处时代的特殊以及所写主题的可商榷,受到新老教师的重视。在提倡个性化解读、批判性思维的当下语文教学环境中,《老王》的教学成为新课改后的一大亮点。

一、朗读法与典型的选择

黄玉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青年报》曾以“语文教学的‘叛徒”为题,对他做过长篇报道。这个带引号的“叛徒”一词,是对黄玉峰多年来义无反顾地探索语文教学改革新路的赞誉,也是他实施教改历程的形象写真。

黄老师在绍兴上过一节观摩课,教的就是杨绛的《老王》。打开课件一看,全然是“黄氏做派”,洋洋洒洒,淋漓酣畅,正如他所教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梦游天姥吟留别》那样,几乎是教师读书感悟的和盘托出,却没有一丝一毫给学生以“填压(鸭)”之感。他的教法独具一格,采用的是读者、作者、人物之间的三向“心理对话”,以潜台词的方式表达出来,也间或插入对学生的提示,对作品意蕴的开掘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他的解读,可谓“于我心有戚戚焉”。

黄老师《老王》的成功并不全然在于其个性的解读,他的教学方法更是成功的关键,那便是——朗读法。每讲一处,必先由读。读也有其讲究,形式多变,基调准确,更难能可贵的是,黄老师设计的朗读环节紧扣行文思路,是学生的理解和教师讲解的起点,也是加深理解和深切感知的归宿。

二、朗读法的应用与作用

1.对比两种教学中朗读法的应用

从形式上看,汪老师朗读环节的设计较宏观,黄老师的则显得更具体。汪老师在完成导入后,请“同学们放声读一遍课文”,这是自由朗读,目的在于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字词,教师引导明确读音及意义。紧接着是“再读课文,感受人物”环节,要求学生快速朗读一遍课文,“说说你感受到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依据是什么?”整堂课就这两次朗读,都是通篇的,第一次是为了字词和正音,第二次是为了感知人物形象,属于比较浅层次的朗读。

而黄老师以自己独特的导入方式,将学生导入情境后,要求“齐读文章开头,定调缓慢、沉重、沉思”,虽然第一段只有二十多字,却字字入味;接着“请男同学朗读第二段”,原来第二段是“据老王自己讲”的,由男生读比较适合;“我们且看下去,请看第三段,看得慢一点”“請看文章第四段”,这两段并没有要求学生去读,可见朗读法也不尽然随处可用;到了第五段,黄老师“请第一组女生读”,第六段“请第二组女生读”“齐读第七自然段,稍慢”,黄老师对这三段由合到分的细致讲解都是由朗读开始的,并且根据每段的内容安排基调形式不一的朗读;第9~12段请学生去看,直到“齐读13段,注意两个‘谢了,一个‘转身,一个‘赶忙”,第十四段“请第三组女生读,口气诚恳、认真”,最后的几段请同学们“仔细琢磨”便可;最后,“请大家再齐读最后一节,用思想者同时是鉴赏者的姿态朗读、浸润、感悟”。黄老师照顾到每一处细节,不仅对语音、语调把握到位,还对朗读的角色有所要求,不可谓不细致深刻,从形式上便已胜出一筹。

2.对比两种教学中朗读法的作用

(1)对学生理解的影响

汪老师设计的“初读课文,扫清障碍”环节,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层面的困难,教师在课堂上只需适当点拨即可。在“再读课文,感受人物”环节,汪老师期望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找出老王的形象特征和依据,学生的答案多围绕“可怜”“贫困”“善良”等表层的感性认识,学生的认识多有雷同。可见,这两处安排的朗读和问题设计,都太过模糊,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忽略了本文的独特意味。

(2)对教学思路的影响

课堂教学思路强调流畅性,不在乎课前的预设多么完美,更看中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多角度对话的有效性。汪老师只在两处用到朗读法,且都是通篇朗读,有具体的问题随后,因而只在个别地方发挥了朗读的作用,且这些“个别”地方的朗读也是可有可无的,就像对老王形象的把握,请学生快速朗读一遍课文和快速浏览课文效果相差无几,而整堂课后半部分的教学思路完全不理会朗读法,似乎读是应该的,自然到无需过多考虑朗读法对整个教学思路的影响。黄老师则不同,他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分为“与老王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我们对话”三个环节,朗读正是理解的基础和课堂思路的步伐,是朗读将学生带入课堂,是朗读将教学思路串联起来。

(3)对课堂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影响

语文教学要能引导学生走进去,还要能够带着学生走出来,既能品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涵,又要能跳出框子读出自己的理解。汪老师的教学目标大抵是让学生感知到老王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对他的感情,因此朗读只出现在两个环节,在解读课文时让学生囫囵吞下,并不细嚼慢咽,在最后的迁移拓展中有放无收,她自己也在教学反思中坦言“迁移拓展环节不够成功,学生抒写心声多空洞与雷同”,这便是整堂课逻辑较松散不够完整的结果。

三、朗读法的有效实施

许多教师怀着美好的期许,处处点拨,反倒少了一种“溢于言表”的韵味。何时读、怎么读才是朗读法的关键,也体现出朗读法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手段的魅力。对比两位老师的课堂实录,“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既是一种言语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

1.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教师在朗读前应对学生提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朗读前能为学生营造一定的氛围,奠定情感的基调。初读感知时,以读准字音和句读为目的,要求读通读顺课文。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文本研习过程中,根据每个部分的信息和基调具体安排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出问题,读懂问题。

2.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应灵活多变。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当需要激情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使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使用引读;当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使用齐读……

3.朗读过程应注重阶段性、循序渐进

读从能力结构上一般分为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认清每一阶段的朗读层次和要求,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进行接受性阅读,再进行输出式阅读。鼓励学生阅读,更是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把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和欣赏,通过阅读技能和言语运用能力创造性表达出来的最好方法。

朗读,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生动地树立,让意境神奇地创设,让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自然连贯。黄老师在课堂中展现出朗读之用,如此之妙。朗读法,应该成为语文教学最常用、最当用的手段,正所谓,语文教学朗读为先。

参考文献:

[1]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1:165.

[2]李秀丽.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浅谈.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09):4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誗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教学实录对比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数字编码》教学实录及反思
《绿苇儿童诗》教学实录
《东施效颦》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