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薇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概念整合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宋薇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频繁地出现在商务英语中。文章在探讨商务英语中隐喻结构特点、工作机制和认知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商务英语翻译中概念整合过程的三个主要模式,剖析商务英语中隐喻的认知过程及其翻译。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将翻译纳入概念整合网络,使之具有动态操作性,以期能解释传统翻译观中难以解决的种种矛盾。
概念整合理论;商务英语;翻译;隐喻
商务英语基于日常用语,是经济生活顺利运行的媒介和载体。随着外贸、外 (合)资企业及其外向型事业单位和商业部门等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在外贸活动中影响越来越大。商务英语中隐喻出现的频率很高,然而到目前为止,商务英语中隐喻翻译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本研究试图从概念整合这一新的视角,系统、深入地探讨商务英语中隐喻的翻译,通过对比分析汉英具体描述的隐喻的不同方面,探究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和同,探究汉英形成的文化特征,把握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从而促进商业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对商务英语中的隐喻表达方式进行了辨识、分类,这将有助于英语语言学习者加深对商务英语概念隐喻化的理解,帮助其理解复杂的商务现象;另一方面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对商务英语中隐喻的汉译过程进行了探索,对相关翻译工作者可能有所启迪。本研究是对概念整合理论与商务英语翻译研究进行的全面分析,从而为商务英语的翻译提供可行性方案和具体路径及方法。
近一个世纪来,现代语言学沿着不同的路径发展,其中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提出的生成语言学,另一个便是20世纪80年代莱可夫提出的认知语言学。隐喻历来是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关注的语言现象[1],在认知语言学范畴,隐喻被认为是人类思维的认知工具和概念方式,开始慢慢地走入了翻译研究者的视野。传统的汉语修辞学仅仅把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格,而忽视了对隐喻本质的认识。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体验、思维方式及认知手段,其实质是 “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2]Lakoff和Johnson在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植根于人类的概念结构,因而隐喻的本质是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将一个概念域 (始源域)有选择地 “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 (目标域),称之为 “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命题之一就是将意义等同于概念化,即意义涉及我们理解世界的认知活动[3]。概念合成理论的滥觞者是以Fauconnier和Tumer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在其专著 《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中正式提到了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融合理论)。他认为概念合成是一种通过人类思维而形成的概念集,在思维的过程中存在着动态原则和管制性原则,人类通过想象力区别对待不同的事物。 “概念合成”存在于人们交谈和思考所构建的心理空间,这种心智空间是认知模型和框架结构成员组合而成的[4]。由于心理空间是一个个局部的结构,因而它随着我们的思维过程而饱满,再来细化我们的话语和知识结构[5]。心理空间也就是心理空间域,它是随着人类在思维与言语中构建的一个临时的在线动态过程。心理空间作为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单位帮助其建立递归、类比、知识框架、概念包等心理活动,从而建构四个抽象空间,包括:类属空间 (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Ⅰ (input spaceⅠ) 或称源心理空间(source mental space)、输入空间Ⅱ (input spaceⅡ)或称目标心理空间 (target mental space)、整合空间 (blending space),并且指出概念整合是在四个基本空间中进行的。Kovesces对此绘制了图形来解释这一原理[6](见图1)。
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翻译中具有明显的特点。如一则商务英语话语中有多个概念整合过程,以人为源域的概念隐喻映射到商务英语话语,人的情感行为等映射到商务英语话语中,人际交往关系映射到商务活动利益关系网等等,最终通过现时的交织处理过程生成新的概念表达[7]。尽管商务语篇中隐喻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但研究表明,这些不同的隐喻主要可以追溯到三个主要的模式,即:转换喻体;扩展隐喻,补出寓意;直译喻体,增加释义。以下将分别阐述。
1.转换喻体
喻体与本体相对应,原本是文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对本体特征有效并极形象的修饰。认知视角下的喻体是人们通过亲身体验、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创造出来的另一个比本体更加容易联系读者的事物。通常喻体与本体有着各方面的相似之处,通过我们的想象力,把一些事物相象的因素联系在一起,从而将本体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更有感染力。汉英翻译中喻体的转换指的是译者从英语语言中找到与汉语隐喻的喻体意象基本一致的英语喻体,方便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接受并理解。
[例1]原文: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去年出现了疲软。
试译:The economy of the four economic tigers in Asia became weak last year.
自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最发达富裕的地区。 “四小龙” 喻指亚洲的这四个地区。在此概念整合过程中,输入空间Ⅰ:全亚洲最发达富裕的四个地区在去年经济出现了衰退现象。输入空间Ⅱ:全亚洲经济如龙般腾飞的四个地区在去年经济出现了衰退现象。根据译者亲身体验 “龙”在英汉两种语言各自蕴含的文化含义,投射到第三个整合空间是以“tigers”所展示的信息的融合。因为中国人对龙的联想是 “吉祥和尊贵”,因为龙经常被用来指代皇帝。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的龙则是邪恶的象征,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若译成dragon,喻体意象就会消失,所以用tiger转换原文喻体。对于英汉语中都有但文化内涵不同的词,译者需要特别谨慎,不能只根据汉语形式上的对等词进行翻译,而要洞察这些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貌合神离”的地方并在翻译中加以恰如其分地表达。
[例2] 原文:为了减少亏损,全面增加利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告诉产品部的经理们销毁所有的次品。
试译:To reduce loss and increase overall profits,the CEO told his product managers to get rid of all the dogs.
自评:在特定商务语境中, “次品”指的是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严重缺陷或者达不到出口合同标准,无法出口的制品 (包括完成品和未完成品)。 “次品”作为 “目标域”,在英语中有很多词组可以用于翻译,比如:inferior-quality product; substandard(shoddy) products;substandard goods;defective goods;ungraded (degraded)products。但是,在查找商务英语中 “次品”的翻译时,笔者发现用这些常规词组的商务语篇很少。比如 “次品市场”这个词,商务语篇中大多数的翻译是lemon market,直译过来是 “柠檬市场”,这和汉语本体有很大的出入,不在特定的商务语境中,读者很难理解这个词组。英语中的 “dog” 指产品质量差、不盈利的公司,或者指投资不当。这种译法形象鲜明,内在的隐喻意象可以顺利传递给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已经不再是汉语文化中的 “狗”的概念了。译者和读者的沟通 “需要创造者独特的洞察力,对读者来说也要求更高的能力以感知隐含的联系 (hidden association)。”[8]
2.扩展隐喻,补出寓意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它含有显著意义的认知表达。隐喻容许人们以一种整体的方式进行交际,通过张力情绪的激发,让人们感知符号之间的总体关系,给这些总体关系提供确切的意义,而不是对符号本身。隐喻是聚合关系的,在这种关系中发生语言的内在动态关系[9]。人们对隐喻的思维过程正是显示隐喻意义的过程。由于母语的不同,英汉文化关联思维也不尽相同。而概念关联性是概念整合不可缺少的关系角色,因为关联性不仅是基础的意义关系和概念隐喻的基础[10]。在隐喻汉英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更好地理解汉文化,译者需要有能力适当地扩展隐喻,补出适当寓意,再将其翻译成英文。 “扩展隐喻, 补出寓意”指的是译者通过扩展抽象的、陌生的概念,用具体的、熟知的概念表示寓意,从而使词义得到引申和扩展。
[例1]原文:本公司对所有产品实行三包。
试译:Our company provides three guarantees (repair,replacement and refund)for the products.
自评:汉语中的 “三包”是零售商业企业对所售商品实行 “包修、包换、包退”的简称。指商品进入消费领域后,卖方对买方所购物品负责而采取的在一定限期内的一种信用保证办法。对不是因用户使用、保管不当,而属于产品质量问题而发生的故障提供该项服务。这种固定的类属空间是随着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演变而来,而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所生存的环境并没有这样的类属空间,因而需要译者通过相似性生成新的语义空间,并且补充其寓意,这样使源语中的隐喻概念系统在目标语中重建,做到隐喻翻译的功能对等。 “三包”是一种对于产品售后服务的保证,这里的 “包”就是 “保”的含义。面对不了解行情的外国企业,如果译为:Our company provides three packages for all the products就会显得很奇怪。关键在于面对这些外国企业,我们要把 “三包”的具体内容通过合适的翻译传递过去。如果我们在译文中把原文的隐喻扩展一下,把repair,replacement and refund补到译文隐喻中,译文的寓意就会易懂很多。
[例2]原文:以外资企业为龙头,沈阳华晨集团最近生产出市场上首款由中国制造的 “宝马”汽车。
试译:With foreign trade firms as the locomotive /flagship,Shenyang Huachen Group as a leading firm has produced the first BMW made in China.
自评:根据概念整合理论,这里面的整合过程是:a.选择整合对象——“龙头”,其关系结果或者是可被整合的关系因子是 “杰出企业的领袖”;b.将关系因子——“杰出企业的领袖”带入译语中映射为 “locomotive/flagship”;c.在完型模式增补“as a leading firm”演绎更加完整的事件。由于认知者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所以本句中 “龙头”一词如果直译则很难为西方人士理解,但如能增加内涵即领军力量译出,则能引导英语读者的隐喻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3.直译喻体,增加释义
美国学者托尔曼在谈到他的翻译体会时说过,每读到一个原文的单词,不应该立即想到一个与之同义的母语单词,而是应该联系原文单词和它所指的事物[11]。翻译是两种语言的映射,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其类属空间,找到类属空间才能更加有效地参与映射整合。译者在传递汉语隐喻独特文化意象时,希望能找到极具相似点的喻体来分享汉语隐喻的生动形象。直译喻体,增加释义就是将始源域中的喻体直接译成英语,模棱两可不易理解的意象再增加释义弥补,通过将汉语中的喻体与它所代表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
[例1]原文:经济衰退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比如印度等那些相对的自力更生的贫穷国家。
试译:Western Europe has been hit hard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Some relatively self-reliant poor countries,such as India,have been partly insulated.
自评:在商务语境中,表示 “经济衰退”的词组有很多,常规的有economic recession,economic decline,economic downturn。译文中的 “hit harder”和 “have been partly insulated”的翻译影响整个译文的质量。 “hit harder than…”的意思是 “受到的影响要比……大”, “have been partly insulated”的意思是 “受到部分影响”。这里的insulated为物理学中常用动词, 意为 “使其绝缘了”。“partly insulated” 指 “部分绝缘”, 由于主语是“经济衰退”,所以应转译为 “受到部分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受到经济衰退的部分影响”的翻译结果。体现了在翻译的映射过程中,两种词汇概念结构和意象概念结构互相影响甚至是取代的过程[12]。
[例2]原文: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2003年共批准 “三资”企业120家,全省 “三资”企业已达480家。
试译:New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process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In 2003,the province approved 120 ‘Three Forms of Ventures’(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s,cooperative enterprises and wholly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the total number of the ‘Three Forms of Ventures’ reached 480.
自评: “三资”企业指的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这三类外商投资企业。在概念整合过程中,源语与译语都可能有各自的词汇概念结构和意象概念结构。新译语的整合操作中, “三资”企业直译为 “Three Forms of Ventures”,源语的词汇概念和意象概念结构在新译语中基本保留。通过直译加注的方法,即对词语的指称意义作了说明,又巧妙地保持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传递了相似的文化信息。直译方法的成功使用,不仅能忠实地再现原文,还能满足作者对新鲜生动文字的期待,更能丰富民族语言词汇。
本文通过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中隐喻的翻译研究着手,提出了商务英语翻译中概念整合过程的三种主要模式,通过对商务英语中隐喻实例翻译的认知过程进行研究,验证了这三种模式的功能和应用价值。同时,概念整合理论聚焦心智空间中的信息映射与整合,揭示了心智空间网络动态认知模型合并的运作过程,从而为我们理解意义创新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1]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3]Langacker,R.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Press,1987.
[4]Fauconnier,G.Me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s[M].New York,NY,USA: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4.
[5]Fauconnier,G.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New York,NY,USA: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7.
[6]Zoltan,Kovesces.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2.
[7]王斌.交织与隐喻的比较研究[J].外语学刊,2001(1).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Factic Aleksandar..The Inner-dynamic Theory or Metaphor and Applied Psychology[J].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1993,26(3-4).
[10]Grady,J.Primary Metaphors as Input to Conceptu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Pragmatics,2005(37).
[11]TOLMAN H.C.The art oftranslating[M].NewYork:American Book Company,1934.
[12]JACKINDOFF R.Semantic structures[M].Cambridge:The MITPress,1990.
On the Applicaion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English
Song Wei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Wuhu 241002,China)
Metaphor which is taken as a thinking method and cognitive approach frequently appears in business English.Based on the structural features,working mechanism,cognitive function of metaphor in business English,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gnitive process and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business English by adopting the three main modes conceptual integr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English.In order to make translation more dynamically practicable,it is proposed to put translation into the network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so that different kinds of problems which are hard to be solved 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can be explained.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business English;translation;metaphor
H315.9
A
1673-8535(2014)04-0058-05
宋薇(1986-),女,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汉语言对比、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覃华巧)
2014-05-06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2012KYR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