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进行德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2014-05-20 08:10朱满贤
成才之路 2014年10期
关键词:德才兼备中等职业教育尊重

朱满贤

摘 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尤为重要。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是教育工作者苦苦思索的问题。在德育工作中,必须以恰当的方式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不仅意味对学生的爱、期待,还意味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实现德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人才;德才兼备;尊重

一、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英国学者洛克认为:“唯有德行才是真实的善。”这深刻地揭示了育人先育德的道理,这一点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显得更为突出。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一流技工的阵地,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职业人才的阵地。何为“合格”?是不是仅仅专业水平一流呢?显然不是的。“三分学做事,七分学做人”,品德比起专业知识更为重要,从与我校合作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看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选择也侧重于对人的品德的选择。

在学校德育这层面来说,所谓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教育者如何进行德育,以及如何让学生积极转化成内在品德,也就是如何让德育更有效,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教师实行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明确德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目前各职业教育也形成了多课程、多渠道,全员育人的局面,但是学生中行为失范、抗挫折力差、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等现象较为普遍,德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说明德育实效不高。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师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给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从自身去找原因。不难看出,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状况。①“恨铁不成钢”,以“爱”和“期待”的名义而多采用批评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大道理”灌输及说服,简化德育过程。②“师道尊严”,进行德育时显得“高高在上”或“自上而下”盛气凌人,没有对话的渠道。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出现一些“越轨行为”时,没有很好地聆听学生,没等学生解释,往往就以“先入为主”的主观思想和行为来评价学生。④简单地把学生看成是“产品”,希望学生成为毫无个性的“统一”的制成品,把德育方法当作“管制的手段”,追求“整齐划一”的德育效果。⑤德育工作中,教师期望学生能够达到“速成班”的效果,这违背了人才成长规律,是不可行的。

以上种种,教师忽视甚至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在于教师没有把尊重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这个从强调共性走向个性的时代,尊重成为有效德育的前提。

三、尊重,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爱与期待的最好诠释。爱学生,希望学生成才,这是每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何为爱?何为期待?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爱好和才能,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是“名列前茅”。只有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才不会出现“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和行为。尊重学生,是教师从内心深处对学生的发展怀着积极、善良的期待,是为师者灵魂深处对学生关爱与负责的态度。另外,虽然具体入微的说服教育客观存在,但是从整体上看,教师在德育中自觉不自觉地坚持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无形中把德育简单化了。事实上,我们追求的理想教育就是能得到个性生命的发展,使人们追求和拥有更幸福的生活。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必须强调尊重学生,把尊重作为教育的重要原则。

(2)德育应成为一个对话过程。德育不是一个单向过程,而是一个沟通对话的过程,对话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所谓对话可以表现为以道德认识为目的的师生观点性讨论,也可以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表现为学生对教育环境的反应。教育双方间的平等讨论,要以彼此尊重为前提。对于教师来说,除了尊重学生的观点、经验外,还应尊重他们的内在需要。道德教育应充满人性与人文色彩,尊重学生的个体是不容忽视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教师自身无言的行为也是道德教育的资源,所谓“不教以教,不正以正”。

(3)以“聆听”作为尊重学生的“突破口”。如何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聆听是首要工作。聆听他人是一种主动的生活姿态,一种亲切的对待,一种由衷的信赖,一种美妙的心境,更是教育的智慧和手段。学生为什么会违规?是什么力量使学生难以控制违规?教师如果没有耐心聆听,就不可能有慧心去发现一颗颗独特、鲜明、美丽的心灵。德育过程是聆听与被聆听之间的交流、沟通与融入,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磨合和互慰。只有聆听了,才会了解学生“越轨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才会更进一步去深化德育过程,而这一个过程恰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才不至于使德育简单和机械化,才不会错过了提高德育实效的机会。

(4)德育不是追求“整齐划一”。当教师把德育方法当作“管制的手段”,追求“整齐划一”的德育效果时,实际上把德育变成了一个“改造”过程。正如一个城市一样,“整齐划一”并不等于美,有内涵的城市需要具有其个性和特点,这在德育对象的品德养成中同样适用。德育必须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人格精神的相遇、意义关系的建立来实现,必须经由主体的自我觉解才得以内化,凝聚成个体的德性,并外化为个体的德行。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德育评价方法,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有效、合理的管理,使学生达成对一定道德规范在理解基础上的遵从,培养他们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主动精神,而非强调学生对道德规范的顺从。

(5)遵循德育的渐进性。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积小成大。德育在形式上是外在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但实质上的约束却来自于个人主体,只有把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意识,德育的有效性才体现出来。教师在做德育工作过程中,要有耐性,要遵循德育的渐进性。“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造成了教师对学生的“失望”,教师不能原谅学生的反复“犯错”,从而在德育工作中出现不尊重学生的现象,这样必然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紧张局面,更无从谈起德育的有效性了。因此,教师要自觉提高德育意识和自身素质,理解德育规律,提升人格魅力。

总结: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中需要、愿望,从中体验满足与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只有道德的自我享受功能得到提升与发挥,才能使学生把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转变为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是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使他们不把德育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成为自身的主动追求,是一种与自我不断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任何精神力量方面的享受,都必然牵动人的本质的力量。正视并尊重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才能达到德育的有效性,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左军章.尊重:德育对话的前提[J].吉林教育,2011(6).

[2]席林.小议“尊重学生”[J].现代教育科学,2008(3).

[3]鲁洁.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功能[J].教育研究,1994(2).

(广东省广州港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德才兼备中等职业教育尊重
看干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完善干部“德”的考评机制与方法的思考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校生物教学的应用研究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周丽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