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乐乐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产业原有的比较优势已逐渐消失。因此,大规模改造传统产业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赵成军、曹锟生、顾杰,2004)。技术创新因其高渗透性、高效益性和深度的产业关联性,对传统产业升级具有明显的推动和拉动效应,两者间的结合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封凯栋,2013)。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 《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并对技术创新进行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至生产体系之中。之后陆续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多西(1984)对技术创新机制进行了研究,在《技术进步与工业转变》中描述了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动态过程,并指出连续性变化和技术进步的方向是技术创新动力的决定性因素。国内学者刘汶荣(2009)对技术创新机制作了完整的系统的分析,构建了技术创新系统的TISSM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扩散机制和共生机制模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产品竞争力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手段,将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我国目前对于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视,并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传统产业改造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但各传统产业仍普遍存在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效率低下的现象。这说明我国传统产业的问题不在于资金投入缺乏,也不在于科研人员绝对数量不足,而在于科研效率的提高,以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因而,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效性理论本质上要解决两个问题: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改造的机制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影响技术创新改造的有效性?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其有效性有赖于机制保障,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包含“识别创新方向”、“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投入研发”、“成果转化为市场绩效”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识别。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和生产过程创新两类。有效的技术创新活动,首先是创新主体识别到某种市场需求有待满足或是新的生产过程存在潜在的价值,并且对于其技术可行性与发展方向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识别的过程中,企业应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创新目标以及创新价值等因素,选择可行性与创新价值较高的创新方向。
第二环节:技术选择。企业选择好技术创新方向以后还需要根据技术本身和市场等因素考虑选择技术创新模式,不同的模式将使其投入、风险以及效率都不同。对于传统产业的企业来说,依风险程度排列依次为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模仿创新和技术引进等四种创新模式可供选择。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较高收益,但由于自主创新需要有较高的投入,并且具有较大风险,所以我国传统产业长期以来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是指企业因自身创新能力有限,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外部的组织联合,相互间紧密相连,取长补短,共同开发技术创新成果,从而各自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一种模式。企业通过采用联合创新模式,能够更加高效的利用企业自身有限的资金与创新要素,解决企业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当企业积累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则开始转向自主创新,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模仿创新即企业通过学习领先创新者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通过深入剖析新技术,掌握其设计、工艺制造原理,并投入一定资源加以研究开发,最终将成果转化为市场绩效。技术引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通过一定方式从本国或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获得先进适用的技术的行为。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通过直接引进现有的技术创新减少研发成本,降低风险,缩短时间,迅速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一条捷径。但其获益空间有限,且通常引进的是其他企业组织已经落后的技术创新成果。现阶段传统产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产业效益,因此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在人力及物力上加大投入,但由于单个企业的创新资源及能力有限,加之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高投入性及复杂性的特点,大部分的传统产业的企业会通过寻求与其他企业组织、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配合,提高技术创新实现的可行性,分摊成本,降低风险,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有效性。
第三环节:投入研发。创新主体依据前期设计的详尽的技术创新计划书,通过对知识、信息、人才等软资源以及资金、设备等硬资源的投入,将其设计理念付诸于实践。若是产品创新,这一环节将开发出产品的原型,若是生产过程的创新,这一环节将通过研究实验其工艺流程,总结其所带来的效率提升。
第四环节:成果转化为市场绩效。创新主体将技术创新成果引入市场或生产流程,转化为市场绩效,为创新主体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技术溢出效应创造了基础。
1.技术创新融入企业文化的程度
要想有持续有效的创新,组织中的不同群体都要具有创新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技术创新的可能性。Schumpeter等学者认为,企业中具有创新能力与意识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关键,这其中包括三个层次的人力资源,一是具备创新发现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的企业家,主导企业的创新,二是专门负责学习、创新及变革技术核心的研发人员,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三是掌握、实践和适应变革等的普通员工,应具备操作创新转换能力。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有效性依赖于企业影响技术创新的有效性。
2.企业集资及营运能力
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性,其包括购置技术设备、引进技术人员、投放科研资金等,需要企业付出一定的具有延续性的成本。企业应从战略上重视对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同时在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在各个环节上合理的分配资金。因此,企业的集资及营运能力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性。
3.企业组织中不同群体以及不同创新主体间的有效互动能力
Chapman和Hyland(2004)认为产品创新的机会能出现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任意一个环节,如市场化过程和产品使用过程等。Tucker(2002)指出,要想使技术研发的成功率达到75%以上必须重视企业创新项目的非技术因素。因此,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多方面的互相配合与有效沟通。这其中包括企业组织中的不同层次人力资源的相互有效沟通,以及不同的创新主体在采取合作创新模式的情况下提高相互之间的沟通效率,确保每一个创新想法与意见的有效获取。
4.制度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程度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工作具有较差的基础,在制度与管理上有较大的欠缺,对于将技术创新成果迅速产业化的系统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对创新过程缺少详尽明确的制度规范,进而导致创新资源的浪费以及技术创新的低效率。段云龙等(2008)深入研究了制度结构在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认为制度结构创新对推动企业持续创新有巨大作用。杨栩,周瑜(2011)在综合考察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基础上,提出应用和谐管理理论解决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问题,并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实践提供了系统的、可行性指导方案。因此,制度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对技术创新有效性带来直接影响。
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是传统产业突破自身效率约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产业内企业对获取的创新技术加以分析、处理、解释并融合到生产与运营中的重要过程。技术创新不仅是从形式上获得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资源,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加强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以促进对这些技术资源进行有效吸收,从而实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目的。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同企业对创新成果吸收的有效性与否直接关联。企业对创新成果吸收的有效性问题涉及运作机制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本文得到的启示:一是鉴于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是我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重新审视我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切忌盲目的进行技术创新,应充分考虑到企业创新的硬资源与软资源,一切以创新的市场价值以及创新成本作为判断是否应该技术创新的主要依据。二是鉴于我国传统产业中绝大多数企业的创新能力有限,应重视联合创新的方式,避免对模仿创新与技术引进的依赖。三是重视创新主体内各群体的创新意识,促进相互间的相互沟通与联系,对管理与制度的创新并没有与技术创新相协调,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技术创新的可能性。
[1]封凯栋.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J].宏观经济研究,2013(02).
[2]赵成军,曹锟生,顾杰.浅析技术创新与江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江苏商论,2004(05).
[3]段云龙,向刚,赵明元.企业持续创新的制度结构作用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02).
[4]杨翔,周瑜.基于和谐管理的企业持续创新实现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07).
[5]金碚.中国工业的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4(05).
[6]史清琪,尚勇等.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7]陆容安.高技术与传统产业关系探讨[J].科学学研究,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