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现状与发展浅析

2014-05-17 08:23刘春琪赵建军
市场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支配比率

◇刘春琪 赵建军

居民收入与国家税收是当前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两大要素。本文依据河南省连续11年的居民收入与税收等相关数据,综合分析了河南省居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再次分配格局以及最终分配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为有关改革提供参考。

一、初次分配格局

各分配主体的增加值经过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与财产性收入的分配后形成初次分配格局。

表1 河南居民收入初次分配之后的格局

将表1中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收入占GDP的比率用线 性图表示出便得到图1。

图1 各分配主体收入占GDP的比率(1999~2009年)

从图1可以看出,经过初次分配,政府和企业在GDP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居民则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初次分配格局变化的具体数值,自1999至2007年间,政府在GDP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1.83%上升至2007年的12.69%,上升了10.86个百分点;企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1.94%上升至2007年的28.52%,上升了26.58个百分点;居民主体在GDP中的比重则由1999年的96.23%持续下降到2007年的58.78%,下降了37.45个百分点。

二、再分配格局

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企业和居民一方面向政府缴纳收入税,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保险、社会补助等途径获得政府的转移支付进行再分配,实现各个经济主体利益格局的第二次调整。将表3中各主体的收入税比重绝对值用线性图表示出来 得到图2。

表2 河南省再分配过程各主体的分配规模单位:亿元

表3 河南省再分配过程的各项比率

图2 河南省各分配主体收入税比率

由图2可以看出,政府的税收收入在1999~2009年间成稳定趋势,与之相应的是企业与居民缴纳的收入税在此期间也是呈稳定的发展趋势的。

将表3中各分配主体的其他转移支付比重的绝对值用线性图表示出来得到图3。

图3 河南省各分配主体的其他转移支付比率

由图3可以看出,1999至2009年间,政府和居民支出的其他转移支付呈稳定发展的趋势,进而居民通过再分配过程得到的其他转移支付呈稳定发展的趋势。这说明,在再分配过程中,居民获得的可支配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相对有所减少。

三、最终分配格局

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最终便形成了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格局。

表4 河南省最终收入分配格局(可支配收入)情况表

将表4中各主体可支配收入的比率用线性图表示出来得 到图4。

图4 河南省各分配主体的可支配收入比率

表4给出了各分配主体的最终收入分配状况。从1999年到2007年间,政府的分配比率一直处于20%左右;就企业的最终分配收入情况而言,自1999年到2006年间(2001年特殊值可以不做考虑),企业的分配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由1999年的1.84%上升到2006年的25.53%;就居民的最终收入分配情况而言,自2001年到2007年间,居民分配率一直处于显著下降的趋势,由2001年的95.15%一直下降到2007年的56.18%。这种长期的变化趋势由图4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综合分析初次分配、再分配、最终分配格局可以看出,与初次分配(表1)相比,通过再分配,2007年政府支配份额由12.69%提高到19.00%,提高了6.31个百分点;企业由28.52%下降到24.82%,下降了3.7个百分点;居民由58.78%下降到了56.18%,下降了2.6个百分点。这表明,通过再分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份额并没得到提高,甚至出现了减少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在再分配过程中,居民和企业通过缴税支配份额下降,而政府支配份额通过税收相应地进一步提高。这说明,在再分配过程中,政府并没有通过转移支付手段使居民的收入情况有所改善或提高,甚至出现了侵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现象。

[1]樊纲.当前有关收入分配的三方面主要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

[2]陈洪玲,韩毅.创新收入分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3]李炯.国民收入分配比重调整的现实背景与要求[J].当代社科视野,2008(01).

[4]王鑫杰.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积极财政政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支配比率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跟踪导练(四)4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