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叶圣陶的“预习”思想引发的思考

2014-05-16 09:53张跃琼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叶圣陶预习原则

张跃琼

【摘 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捷径。以叶圣陶的“预习”思想为基点,直面现今教学中“预习”指导方法的不当,提出“预习”要遵循的原则及有效方法。

【关键词】“预习”;叶圣陶;原则;方法

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既概括了教育目的,又点出了教育的理想境界。而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程度,教师不仅需要“授之以鱼”,更需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一、叶圣陶的“预习”思想

叶圣陶说:“所谓阅读的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做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这种方法主要是从“预习——课堂讨论——训练——举一反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预习”是阅读教学的前提基础,也是一个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预习”是培养上述“阅读习惯”的最主要阶段。教学生预习最要紧的是让他们自己“动天君”,也就是“动脑筋,开窍了”,得到理解,预习后上课“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和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前预习有利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有利于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熟悉知识点。

预习中的思考和快感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与方法,并有效地指导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后,在阅读中将会大大地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减轻教师课堂的工作量。

二、现今教学中的“预习”

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一直强调课前预习,但事实上,只有自觉性好的学生才能做好预习,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只是应付完成,或心存侥幸,不予重视。

事实上,布置了的预习最好在课堂上检验并给予评价指导。而且预习也要讲究方法,要“动脑筋”,而不是只看看课文,书上仍是“一片空白”。叶圣陶先生举例说在讲《桃花源记》时,教师在课堂上逐句翻译不如布置学生预习中查查文中“与今语不同的字或词”,例如像年号、居处、本义引申义等,学生下了这番功夫,就会有很深的印象,不会在课堂上因讲法单调而起厌倦之感。

三、“预习”的原则及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该取什么方法,认定那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

(一)“预习”的原则

教师在布置预习方面要遵循四大原则:一要有目放矢;二要适量适度;三要灵活多样;四要时有时无。

“有目放矢”,是针对课堂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而言的。这样可以缩减不必要的作业量,而且可以促进课堂的深入交流。

“适量适度”,当教师布置预习时,也是一种作业,无疑给学生增加了作业量。所以深浅有度,适量就好,不要让“预习”成为学生的负担。

“灵活多样”是投学生所好,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方式反映出来的效果加以调整、选择并引导,注意“哪些课文最好用哪些方式”。

“时有时无”,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布置”形成依赖性,避免他们认为没布置就不用做。这样不利于养成他们的预习习惯,而且“无布置”时可以检验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己设置预习问题的能力。

(二)“预习”的方法

其一,回归文本。一般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的生字词,都是让他们去查字典,查生字词的注音和解释,可是这些词他们不一定会用。这就可以让他们把生字词回归文本,而且结合具体课文原意解释;也可以在课文中圈注。这样以后复习课文时看到圈点,就会加深印象。在拓展运用中,可以适当地挑这几个词语让他们造句。

其二,知识系统化。建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新课的知识跟前面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做比较,这样既是对前面学过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新课文的预习。

总之,掌握好学习方法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能让学习更有效、更优质。“预习”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助益很大。倘若学生意识到了预习的重要性,掌握了预习方法,养成了预习的良好习惯,那么,他们以后的学习甚至人生都会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叶至善,叶至美,叶志诚.叶圣陶集(第十四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endprint

猜你喜欢
叶圣陶预习原则
霜的工作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