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中隐性课程建设探析

2014-05-11 02:45:50荆建丽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课程体系

荆建丽



基础教育中隐性课程建设探析

荆建丽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关注于显性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忽视了隐性课程对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从目前隐性课程的发展来看,它对于提升学生素养有极大的空间。文章主要探讨基础教育中隐性课程的重要性、涉及范围和建设路径,试图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供些许借鉴。

基础教育;隐性课程;学生素养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学生的文化素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启蒙等都离不开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而这些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的课程来发挥作用的。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体系既包括传统的显性课程,也包括在课程建设中受到忽视的隐性课程。随着教育水平的进步,基础教育中对学生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学校不能仅仅只关注传统课程体系中的显性课程建设,对于丰富多彩的隐性课程资源也应当恰当地开发利用。

一、概念界定

“隐性课程”的现象是由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最先注意到的,但当时他们主要是针对学习态度来研究“附带学习”的。“隐性课程”的正式提出是美国教育家杰克逊(P. W. Jackson),他在1968年出版的著作《班级生活》中指出,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在教育实践中,人们的研究远远超出了杰克逊所定义的内容,拓展到了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结合隐性课程原有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及其与显性课程的区别(见附表1),这里我们将隐性课程定义为:隐性课程是随着显性课程的发展而出现的,是有意或者无意地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获得的对学生的知识、认知、价值观、行为、意志起潜移默化作用的课程体系,其教学结果往往难以评估或者评估方式比较复杂。

二、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钱学森之问”引发了我们对于基础教育的重新思考,为什么在经济龙腾虎跃的今天,我们却培养不出拔尖的创新人才,这仅仅是高等教育的失败吗?仔细探究即可发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中,存在缺乏自身独立价值的现象,即学生接受基础教育基本上都是为了接受更高层教育的“应试教育”,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目标并未实现。以上这些问题都使得隐性课程的开发成为必然之势。

(一)适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其个性特征基本不稳定,比较容易受他人和周围环境的感染,行为多表现为模仿,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就使得学校及教师可利用学生在群体活动中的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个性。但是传统的显性课程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极易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隐性课程却绕开了显性课程这一弊端,从其发生的心理机制来看,它是通过随意的、非正式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有别于显性课程的明确目的性。隐性课程这种随意性的渗透模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学生的意志、认知等多方面的人格特征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变化。

(二)影响的持续性

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习得的情感、认知、价值观等,并不一定在学校期间立刻表现出来,有可能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显现,也有可能在步入更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后才显现,还可能在步入社会经受磨砺后逐渐显现出来。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隐性课程影响的效果是长久的、稳定的,甚至在学生的一生中都会受其影响。众所周知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伤仲永》一文,讲述了早年聪慧的儿童方仲永,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接受适当教育,而逐渐变为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它给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启示便是: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就要接受良好的教育。这里所讲的良好教育除了传统的课堂教授之外,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等的隐性课程。这就凸显出了基础教育中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三)市场经济下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社会与家庭、市场与行政的多重压力下,基础教育显得非常的急功近利,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各种名义的“乱收费”、课内“留一手”,课后收费补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从个体角度出发,隐性课程对基础教育的急功近利现象有极大的缓解作用,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社会角度来看,隐性课程的活跃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培养和优良品质的传承。因此,未来隐性课程的建设就不能仅仅是简单地完善各种物质资源,还应当将各种资源与学校的制度、学校的文化融为一体,形成有基础教育特色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隐性课程涵盖的范畴

隐性课程的建设往往被理解成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是二者在建设意义、功能、任务上是不同的。

(一)文化氛围

基础教育中的校园文化氛围主要包括学校的制度、观念和校园文化活动,涉及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机构体制、教职工的职业操守、学生的行为准则、师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各种比赛和演出活动等。这些要素中有些是可以看得见的,如规章制度、各项比赛和演出;有些是看不见的,如师生的价值观,但可以通过相处或者观察后总结得出。而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学校内对师生的行为起着不自觉的影响作用。新成员一旦进入,便会不自觉地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淡化其原有行为中与新环境不相容的模式,逐渐适应新环境的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新成员试图破坏或者违背这种氛围,必然会受到抵制和谴责。这就说明隐性课程中的文化氛围是维持学校稳定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人文环境

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将他们个人的价值观、学习方法、行为方式耳濡目染地传授给学生。在课后,教师的交往方式、谈吐方式、人生观也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学之间由于接触时间更多,相互影响的机会更大,常常会造成“人以类聚”。因此,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核心就是通过协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行为方式、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完善,即所谓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学生在人格特征、情感等方面的完善,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而且还能促进教师的教学进步。鉴于此,培养接受基础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不容忽视的。

(三)物质环境

各种物质资源共同构成了学校物质环境,包括学校的建筑、植被、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各种装饰物,等等。学校的物质环境对学生的心理主要起到一种平衡作用。例如,学校的操场是否配备齐全、实用,能否满足学生对课余生活的要求;学校是否配有图书角,以便学生获得课本之外的知识;学校的卫生设施是否到位;学校是否历史悠久;等等,都能使学生对学校的物质环境作出相应的评价,从而影响其学习的广度、深度、情绪、态度等。一个机构完善、植被覆盖率高、装饰物丰富多彩、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设施完备的学校环境,能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利用这些课堂以外的资源,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品位、文化底蕴等均在无形中提高了,而且这种提高是相对稳定的、持久的、难以代替的。

三、隐性课程的建设途径

鉴于隐性课程的随意性、隐蔽性、难以控制性、涉及范围广泛性、开发高难度性,因此,在建设隐性课程时,不可能遵循统一的模式。这里只简要地介绍几个相对比较重要的方法,希望能有助于隐性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从而优化我国课程体系,促进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培育校园文化精神

校园文化培育的关键是要围绕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根据基础教育各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学习与情感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等,从形式到内容对学校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同时改造,既要保证有相对稳定的、对所有学生统一实施的显性课程,也要将显性课程进行适度的外延,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方法,建立动态的活动机制,及时吸收利于学生成长的新机制。同时,还要形成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参与并推进社会主流文化发展机制,以学校、教师、学生特有的优良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感染社会成员。

具体来讲,学校要组成专门的课程专家与专职教师共同构成的开发小组,通过总结学校、教师、学生的特点,结合各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校的校训、规章制度、师生的行为规范入手,制定一个动态的更具人文性质的隐性课程体系。由于隐性课程的随意性、多样性,它可以是某种学习氛围,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还可以是校园的整体学习风气,等等。学生接受隐性课程的影响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无目标的状态下受其感染的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思想,激发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去,从而促进其人格完善,促进学校的进步。

(二)教师观念的重塑

培育教师作为隐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导力量的观念,才能督促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使其在有计划、有目的的状态下开发、选择和应用适合基础教育学生的隐性课程。具体而言,教师应当以显性课程为依托,根据基础教育课程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凝聚有学校人文精神的校园物质环境与展现校园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及散发出人文气息的校园人际氛围组合起来,使原先模糊、隐蔽的、学生无意识接受的隐性课程变得清晰、易行,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育人规划及评价方式,时刻秉持着引领学生有选择性地融入校园文化氛围的观念,完成自身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

(三)校园资源的整合

学校是一个独特有序的社会环境,其功能不仅是要让学生能从书本上获取知识,还要使学生从学校的物质、文化、人文环境中获取有关审美和理性的知识和行为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有魅力的人格特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因此,仅仅依赖传统的显性课程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学校管理者、隐性课程开发者认真研究学校各种资源的关系与状态,列出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文资源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判断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从而使不同的资源之间形成互补与包容的关系。通过各类资源关系的构建,可以将这一体系置于学生发展的课内、课外的“场”之中,并最终形成不同于综合前的任何一种单一资源的新的隐性课程模式。具体来讲,主要包括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师队伍的健全、校园物质资源的充实、师生及生生关系的改善、学校制度环境的完善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将这些要素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便于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从而落实到自身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中去。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建设绝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也不是仅仅靠学校的德育建设就能完成的,只有整合学校的物质、文化、人力资源,才能够开发和建设成完整的隐性课程体系,才能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形成合力,帮助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具备时代所要求的人文素养,从而为我们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作出自身的贡献。

附表1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特 性计划性有意的、无意的 学习内容固定、正式随意、盲目、非正式 获得知识学术性知识为主多种知识 评估方式以考试为主不易评估

[1]叶澜.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罗利建.答钱学森之问——大师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李先国,易俊.西方隐性课程研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

[4]吴惠敏.人文素养类隐性课程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5).

[5]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6]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牛长海.隐性课程视阈下“连带学习”、“软技能”与“场”效应问题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8]兰杏芳.高职教育隐性课程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9]范兆熊.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11]曹炳山.议体育隐形课程的开发和利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2).

(责任编辑:于开红)

A 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Hidden Curriculum

JING Jianli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ends to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ominant curriculum, ignor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dden curriculum, it can enormously enhance students’ qualit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the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hidden curriculum’s range and the construction path, so that it can give insight in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asic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hidden curriculum; student’s quality

2013-10-20

荆建丽(1987-),女,山西阳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

G420

A

1009-8135(2014)01-0151-04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课程体系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1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中学语文(2015年27期)2015-03-01 03:53:28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