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红++张东
摘要:通过表述传统德育工作中阻滞“创新”的各种表现,进而从德育工作目标、教育环境、教育内容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以德育工作的创新来推动创新教育。
关键词:德育工作 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需要不断地提高人民的创新意识,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向前进。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进步与发展,人们也通过不断地创新得到提高。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发展异常重要,所以说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依靠德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德育工作不能推卸的责任与义务。然而,德育并不都是会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它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培养创造精神精神和压抑创新能力的双重作用。正确的德育工作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错误的德育工作会压制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产生和培养。[1]因此,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不得不再次正视德育工作的发展,改变德育工作的观念和方法。
1 传统德育工作中阻滞“创新”的表现
德育工作作为一把双刃剑,具有培育创新精神和压抑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所以需要我们有正确的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扼制它的负面作用,不要压抑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正是由于这种力量的存在,德育工作的进展对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就变得十分重要,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可惜我们一直忽略了这一点。往往在片面强调“又红又专”的同时,构成了对个性发展和创新的阻滞与压抑。
1.1 社会文化中的负面影响
在学生通过社会生活的锤炼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独立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中,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文化对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主要表现为对“理论、方针、政策及道德规范”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因为分数较低的问题而选择读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自己便认为自己是受教育者中的“弱势”群体,而学校文化就是以成就的大小来判断学生的好坏,在应试教育下,分数便是成就的代名词,学生因此沦为了分数的奴隶。而这样的现状有使他们心中的“雾霾”更加严重,对德育工作的建设产生偏见和抵触。在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设定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在以社会群体价值为主的基础上,他们认为只有集体的利益得到保障,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维护。但是这种主张也有其局限性,它阻碍了人的个性的培养。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对个人的影响也是十分的重大的,很多人意识不到在一些具体的关系背后的看不见的“人格”。与此同时,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即长期的封建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伦理纲常和大公无私观念的影响,他人成为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其中,还在读中职的未成年学生的人格更加容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中国人骨子里那些 “消极避世”、“知足常乐”、“因循守旧”、“老成温厚”的选择就“不是出于自觉的信仰,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民族的本能”。以上表明了这样的现实: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受到学校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中不良文化的影响,当学生的本来就自卑的心态碰到这些负面影响时,学生很可能表现出不敢面对的行为,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使得每个人不得不对现实做出选择。因此,一方面,学生作为文化的载体,由于创新意识被抑制,就缺少了一种对于文化发出质疑的品质:另一方面,作为“法定”的道德教育体系在学生那里演变为一种“法定”的认同。学生对于变通的学习掌握的还不是那么精确,面对新的知识只能被动地接受,不愿意也不想表达自己异于他人的见解,更不敢对新的知识提出质疑,不利于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
1.2 传统德育工作方式的负面作用
有些不良现象在职业学校一直以来就存在,有些老师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对某些学习不好或者性格有缺陷的学生存在偏见,加上学生本来就自卑的心里,认为自己是受教育者只有被动接受的份,不能有自己的见解,这些教师和学生的表现或多或少的都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具体的表现有哪些呢?
1.2.1 注入式
传统的德育工作就是把固有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行为要求乃至道德规范以“填鸭式”教学方法都塞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长期的被动接受只能导致学生更加被动,窒息了学生创新性人格的形成。违背了职业学校要求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教育思想。
1.2.2 教条式
主要表现为本本主义,理论与实际不能相结合,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其危害主要表现在:①束缚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什么都不敢放手去做,做事情畏首畏尾;②减少对新的知识的渴望与激情,使自己止步不前。
1.2.3 苛严管束式
教师认为学生不会自觉学习,只能强制管教;不能放纵学生自由,对学生要多加约束;对学生不能宽容,只能严格对待;不喜欢鼓励赞美学生。处于管制和被管制的师生关系中,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逐渐失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学习和自由做事、游戏等能力。从以上可以看出,“培养素质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现在教育的薄弱环节。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历史原因为2000多年的封建体制和现在仍有的封建思想,现在主要是因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造成教育竞争也愈加激烈。从德育工作来看,主要是价值观念的偏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实际行动,对教育当中自主与控制、知识与教条、感性与理性、发散与收敛、自由与规范等辩证关系缺乏清楚的认识,导致压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力量大大超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力量。[3]
2 以德育工作的创新推动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不是独立出来的一项教育,创新素质的培养任务需要依靠整个教育体系,需要每位教育者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中去。德育工作要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的建设,使教育工作有更好进展。endprint
2.1 调整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目标
首先要坚定不移的走“创新”的路子,在当前的国内外的经济条件下,人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与先前比必须有很大的提高,因为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竞争愈发的激烈,知识和技术的更新、管理手段的创新也愈发显得重要。其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比,有其自己的特点,不能与普通学校“同一”看待,然而,很多学校的德育目标与普通学校的目标并无区别,没有突出自己是职业学校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利益,缺乏创新意识,所以,不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这一切都要求职业学校要调整德育工作的目标。教育的目标要求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学生又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现在的德育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使师生关系处于管制和被管制的条件下,使学生处于十分被动地处境,让学生感觉老师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对老师不断地服从,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不利于良好的教育体制的形成。职业学校对德育工作目标的调整关系重大,它关系着整个教育的价值观的转变,他需要德育工作者从自己做起,培养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德育工作培育创新的力量和压制创新的力量是相互制约的,此强彼弱。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尤其的重要。
2.2 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的精神氛围
创造人格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成长不是一夕之间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受到长期的培养,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创造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呢?民主的气氛可以给人格带来自由与舒展,才会激起思维的跨越和激荡,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发扬民主精神不仅有利于创新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育的最强音!
2.2.1 师生关系的民主
师生关系是德育工作中最基本的关系,是教育环境中的桥梁。下面是改善师生关系的三种办法:①德育工作者要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②实现自己教育方式的转变,由“填鸭式”慢慢过度到“放羊式”,任学生自由发挥!③宽容对待学生,相信学生,对学生多加鼓励和赞美,让学生更好的成长!
2.2.2 思想学问的民主
德育工作中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两点:①老师一定要放下身段,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见解;②摒弃一刀切的思维,告诉学生社会科学是多解的,要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并给予奖励! [4]
2.2.3 实现“六大解放”
“六大解放”的思想是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此思想既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也可以促进教育民主更好的发展,它包括:①解放头脑,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是永远也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②解放双手,正如毛主席所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③解放眼睛,善于观察,寻找不同;④解放嘴巴,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⑤解放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无限的价值;⑥解放空间,不要死读书,不要读死书,要参与社会实践[3]。
2.3 改革德育内容,追求“开放”的格局
职业学校德育内容的创新,就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根本利益,来不断地调整本学校的德育内容。一是,围绕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健全其人格,鼓励其思想!二是,要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4]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才会更好地发展,学生也会受到更好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创新就是不断地超越,不断地突破,它的显著特点是外向和开放。创新教育致力于培养的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培养。德育工作需要从传统的枷锁中挣脱出来,使师生关系更加民主,早日实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建立健全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机制,关注前沿,面向未来,培养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切实肩负起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师博览,2000(3):32- 36.
[2]马维娜.学生创新的制约因素[J].教育评论,1999(4):37-38.
[3]艾克柔,余国源.试论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素质目标[J].教育与经济,1999(3):56.
[4]胡柱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7(3):69.
本文是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高职院校实施品行教育新途径——‘三自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LZY13126)课题论文。
作者简介:
李路红(1966-),女,辽宁大连人,大连职工大学副校长,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东(1975-),男,辽宁锦州人,大连职工大学副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