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幼香
摘 要: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进行拓展研伸。可以从情节拓展、资料拓展、情感拓展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性地拓展,让语文课上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拓展延伸;课程文本;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種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种“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使中学语文教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拓展延伸这一教学环节成了语文教师们大展拳脚的好天地。
所谓拓展延伸,指的是围绕具体的课程文本,给予相应的补充材料,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和深化对于文本的理解。综观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拓展延伸表面热热闹闹、包装豪华、目迷五色,实质上空空洞洞,为拓展而拓展,主要表现为忽视语文学科特点,忽视对文本的解读,忽视学生实际认知水平。那如何拓展,才能让我们教材中的“例子”开枝散叶,让我们的语文学习绽放智慧的花朵呢?本人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体会,热切期盼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情节拓展,在拓展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续写
例如教学《喂——出来》一文。这是一篇科幻小说,在小说的结尾提到,人们最先扔进洞里的小石子从洞里飞了出来,人们冲着洞口喊的那句“喂,出来”也回到了上空,那么紧接着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让学生们展开想象,进行续写。这样,学生们很快就能想到,紧接着,人们倒进洞里的垃圾等之类的东西很快就会回到地面上来,人们的生活很快就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这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在这样的拓展中,学生们很快就能理解这篇小说的主旨——关注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环境。
2.改写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在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文章主旨都已明确的情况下,进行拓展。假如菲利浦一家在船上遇见了一位富翁,很是像于勒,那菲利浦一家又会怎样呢?请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并写下来。学生就可以根据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菲利浦夫妇的形象进行设想,同时也对富翁可能出现的态度进行想象,对于勒有没有可能成为富翁进行猜测。这样,对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填写
例如在教学《风筝》时,文中的“我”将弟弟的风筝踏扁后,“后来他怎么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这里作者对小兄弟的心理感受略而不写,我们可在拓展时,引导学生进行填补:想象一下当时小兄弟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又如《羚羊木雕》一文中,“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什么也没有说。”我们在学完课本内容之后,在拓展这一环节也可以让学生试着将奶奶要说的话说出来。通过这些拓展,将文本的故事情节进行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语文学习中的读写训练也得到了落实。
二、资料拓展,在拓展中扩大阅读面,领会作品特色
1.补充资料,对比阅读,在对比中加深对作品特色的领会
例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在学习理解了本诗之后,再出示席慕蓉的《乡愁》,通过阅读比较,让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又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风雨中天气萧条与凄凉的景象,以及天气晴朗时明媚欢畅的景象,这些具有很强代表性的景物描写都是为创设意境、抒发情感作铺垫的,在课堂拓展的时候,我们可引入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作比较,让学生明确抒发情感的不同与描写景物特点之间的关系。
2.推荐作品,课后阅读,在拓展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中外名著的节选,例如《香菱学诗》《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雷电颂》《孤独之旅》等,在这些文章的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理解好文本内容之外,还要在拓展延伸中补充介绍原作内容,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实现课内与课外相联系。
3.积累名言、诗句,在拓展中加强文学修养
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母亲的性格及对“我”的影响,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做一些积累:(1)从文中积累洋溢着作者对母亲深情的语句。(2)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课外书中的歌颂母爱的名言、诗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也展示: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人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让我们感念母亲的恩德,永远热爱我们的母亲。通过这样的拓展,既可增加学生的积累量,提高文学修养,又使感情得到了升华。
三、情感拓展,在拓展中体验,表达自己的思想
1.根据课文,联系生活,在拓展中关注社会
例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课文的最后提到了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在此时,我们可联系现实向学生提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样的拓展,既落实了“读”和“写”的语文形式训练,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模仿写法,学以致用,在拓展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朱自清《春》,在分析课文结构,体会文章形象美、语言美、情味美的基础上,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季节,选取本季节特有的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又如在《紫藤萝瀑布》教学中,课文对一树旺盛的紫藤萝作了细致的描绘,也可要求学生按照课文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法,写身边的一种植物,并能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3.课文联系生活,在拓展中实现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例如在《第一次真好》中,课文介绍了第一次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告诉我们“经历的第一次越多,人生就越精彩”。在拓展中,就可以问学生:在你的人生中,有过怎样的第一次,它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又如《在山的那边》中,学生明白了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理想,这时我们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取得成功之后的心情如何。
被誉为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的程少堂老师曾说过:“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尽可能把不是语文尤其是不具有潜在语文味元素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这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前提。”因此,拓展延伸作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立足于“语言味”,在拓展延伸中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文本为本,以文本为源,落实语文的读写训练,这样的拓展,才能真正实现“开枝散叶”,让语文课堂教学绽放出美丽的智慧之花。
参考文献: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中学)
?誗编辑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