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慧超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也经常听到学生议论:“我们语文老师太有趣了,把语文书都变成故事会了。”“文言文好无聊,我都被催眠了。”……是啊!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有何精力去学?美国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就这么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习,更需要学生对所必须学的科目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并学有所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方式方法,而相对语文来说,我认为可以用一个字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便是“玩”。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感觉语文好玩,想去试玩一下,并最终让他们懂得如何把语文玩转起来,让自己和语文一起快乐起来!
一、激发玩转语文的兴趣
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人的天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然而如何激发呢?当学生带着问题来问我们的时候,我们如果简单直接地将答案告诉他们,那么也许能立刻记住答案,但一回到家便往往忘记了老师所云。
既然这样,我们不妨让他们“玩一玩”。记得在一次做诗歌鉴赏的练习时,有一名学生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是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还是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我想了想,把这个疑问留给了全班同学,同时又抛了一个问题给全班同学:“‘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结果,一下子全班同学都动了起来,或沉思,或讨论,或查阅,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不仅使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且全班同学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理解掌握了这两种手法的区别。显然,这样的收效远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深刻,也让全班同学玩了一回“老师”的角色,对诗歌鉴赏更有信心,更添兴趣。如此的效果何尝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呢?“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把兴趣玩转成一种习惯
兴趣的培养,首要就是激发好奇心,其次是要将兴趣持久不间断,让“习惯成自然”,把兴趣玩转成一种习惯。有人吉他弹得很好,但若半年不弹,技巧铁定退步,同样的,要培养一份兴趣,也要不断去熟悉它,渐渐地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碰一点,久了自然会上瘾,如果只是选择性的初一、十五玩一下,那是很难变成自己的兴趣的;许多男生喜欢打篮球,只要一天没得玩,就会全身不带劲,那是因为篮球已经是他们生活中的习惯,不玩不行。
其实学生从出生到高中学过的语文知识并不少,只是学过的知识在年岁的消磨中所剩不多。这也就提醒了我们作为教师要时刻不忘点拨,时刻提醒学生遇到不懂的东西时自己解决。例如,在讲一道语言运用题时,学生不理解“屡试不爽”,就提醒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每课的生字词也一样,通过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如果有哪个学生没有认真做或偷懒,不妨让他上台“玩”一把——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果不其然,收效显著:在此后的语文课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都可以自己解决,我也从同学的见识中增长了不少知识。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兴趣玩转成习惯了。
三、玩得深才能把兴趣玩得转
浅尝辄止绝对形成不了兴趣,逐层深入的研究才是培养兴趣的关键要素,假使你每天固定一小时玩计算机,但只是随便消磨时间,没有设定一个目标来完成,是玩不出兴趣来的,不过是不断地重复一样的动作罢了,久而久之,非但玩不出兴趣,反而会让你对这种东西感到无聊,甚至厌倦,最终不想玩。但假使你锁定一个主题,譬如计算机绘图软件的认识,有了深入的方向,不怕问题难,越难越激发你的勇气,一步一步地往前赶,就像吃甘蔗般,越啃滋味越甜美。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要讲,什么都只能蜻蜓点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終将竹篮打水一场空。例如,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120个实词,如果我们每节课逐个点明每一个实词的所有义项,每个词都有6~7个义项,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量和学生的学习任务都可以估量,效果也能够预知。
相反,我们如果把要教授的知识先化整为零,不在数量上吓退学生,然后抓典型的实词,深入研究,逐个击破。如,“故”字,这个实词,学生懂得它有“缘故”“旧的”这两个基本义。由此,我们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从“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又从“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者前妻)、老友”等义项,并又“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如此一来,学生便会觉得有得玩,玩得起,玩得动,积极主动地深入去“玩”,玩出自己的潜力,也玩出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把语文玩转起来。
四、把“独乐”玩成“众乐”
俗话说“独木难成林”。假设你非常喜欢玩某款游戏,但都是自己一个人在玩,玩得炉火纯青,相信你渐渐地也会不想玩这款游戏了,或许,还未到熟练的程度,你就已经厌倦了,玩腻了。因为你是一个人在玩,无法与他人形成共鸣或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赞赏,这样你便会觉得它无味,对它失去兴趣。游戏尚且会如此,更何况语文的学习。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晨读课上,全体同学只有一个人在朗读语文课文,其他人肯定认为他“有病”,甚至会觉得他的读书声就是刺耳的噪音,投射来的便是异样的目光和愤怒的眼神。可以想象,第二天这个人就不敢再读语文了,至少不敢公开读语文了。但如果全班有一半的人在读语文,还会有这样的异样的目光和埋怨吗?“独乐”始终是玩不出真正的快乐,只有“众乐”才是想玩的,该玩的,玩得动,玩得转。因此,在兴趣形成后,还必须寻找志同道合之人,这样无形中就形成了“众乐”——群体兴趣。其实,群体兴趣不仅能巩固个体兴趣,更能让个体在群体兴趣中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与环境,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能玩得转语文,更要让学生也能玩转语文。在“玩”的过程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让兴趣为玩转语文导航,把“要我学”变成“我想学,我要学,我会学”,使语文学习不再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