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藏卓玛
【摘 要】不同的生态环境塑造着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又以其独特的社会化模式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由于特定的文化的影响,其看问题的角度、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行为模式有着不同的特征。本文主要结合四川民族学院藏族学生为例,浅谈他们在多元文化的圈子中的独特心理因素。
【关键词】信仰文化 少数民族 心理影响 传统文化
一、信仰成就了藏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藏族是一个全民信仰的民族,而藏族文化中时刻强调着宽容、利他、人性道德、出世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往往与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是离不开的。宽容和利他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金钱至上、自我主义的消极情绪现象;人性道德与出世主义精神成就了藏民族生命至上的心理意识。无论是普通的藏族民众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藏族大学生,生命被视为一切万物之上,这在藏族民间故事、传说,以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每个藏族民众认为万物都有生命,“人们认为,山、湖、树都能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和我们说话,一些人解释说,它们都是精灵和神的住所,因此人们在高高的山上修起了小小的神殿。”尽管那些神灵的欢喜、发怒,或者是山、树、湖用奇特的方式与人交流一说,虽缺乏合理的科学依据,然而,在藏区男女老少都认为万物都有灵魂,不能任意毁坏,如摘一朵花和草等无生命植物,或杀了有生命的动物时,这种罪孽相当于害死一条生命,认为会下地狱。由此产生了人与自然界等同的观念,这种观念的产生导致了藏民族良好的环保意识,也成就了生命至上的观念。这种意识不但在普通民众中尤为突出,在多元文化的侵染下成长的大学生也不例外。所以,笔者作为一名在藏族文化熏陶与多元文化侵染下成长的受教育者,在历经20多年的学习生涯中,在笔者学习生活的周围很少看到因种种原因选择自杀或杀他等不珍惜生命的行为,也许有但也可谓屈指可数。在藏族学生中就算有喘不过气的压力或其他种种导致消极情绪的行为,但是很少有人选择自杀这样一种不归路。而这些功应归于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藏传佛教强调的是六道轮回,如此生你不惜命而选择一条不归路,那等于断了来世之路,无法在六道间轮回,这种思维意识几乎扎根于每个藏族民众意识中。这种意识笔者曾在自己所教的班级中进行过一次调查,如某个大学生因不明原因选择跳楼自杀和一个因情感失败而选择不归路的两种事件,在班级中进行调查,调查的方式是先跟学生讲两大事件的起因与结果,再让学生结合自身,站在已故大学生的立场写一篇心得体会,假如你是那个受打击的学生,你会怎么办?以这样的问题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的结果却令人欣慰,在班级中仅过半学生表示了质疑,为什么如此的不惜命?为什么不考虑年迈的父母?为什么不考虑往后还有更好的路等等众多原因,而大部分学生在写完心得体会后写的更多的是站在父母的立场,站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立场。也有一些同情已故学生立场的,认为可能有更大的原因,不然谁都不会选择这样的道路,但是在结合自身考虑时选择的是积极的心态。其实,有这样积极心态的心理因素,应归功于他们的信仰,信仰束缚着他们选择消极行为。
二、传统文化中的陈旧观念束缚着藏族大学生的心理成长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文化决定的,每个人的每一种个人心趣都是由他所处的文明的丰厚的传统积淀所培养的。“就藏族文化整体而言,善、慈悲与爱占有突出位置,这与藏传佛教教义息息相关,强调行善修好、慈悲无珍、博爱,其实质是宽容主义、人性主义和和平主义”。除丹珠昂奔提出这些与佛教息息相关的文化因素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这些文化思想在历代藏族的文学作品中显而易见,尤其在与世无争的藏族民众中随处可见,而最具因果论的代表作可属《格萨尔王传·地狱救妻》。这样的精神文化在经济、科技全球化,消极行为泛滥的时代,无疑成为现实生活中心理冲击的润滑剂,但这种润滑剂功能的文化在残酷的竞争激烈时代真的有那么多的优势和生存之地吗?其实也不然,过度的重来世轻现世,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思想观念有时候也有着消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学生思维空间的伸展。而最为明显的束缚莫属于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力,这两大问题上藏族大学生远远落后于其他民族的学生,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体现的自卑感、不自在、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性等现象束缚着他们拥有更大更宽的空间,这也导致了社会阅历的不足,对环境适应能力的薄弱,这种束缚下更容易产生消极、悲观、失望的情绪,产生这种情绪和现象的女生则占据着多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是传统文化中的陈旧观念影响下的安于现状、沉默是金、谦虚是宝、男尊女卑等文化因素所导致。久而久之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消极因素束缚着更多学生无法全面融入到社会大染缸里,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日新月异的社会步伐无法同行,使得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间找不到相应的平衡而失去重心倒向一边,也有找不到平衡点选择不寻找而走回原路让自己封锁在狭小的自我空间中。无论选择哪 条路如没有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可能会起到消极影响。
三、信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作用
信仰文化与传统文化是藏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其文化思想影响着历代藏族民众。信仰是道德行为的动力,也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灯,不但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也可以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文化是一个民族具有自己特色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文化塑造着不同的民族心理。而不同家庭文化以其独特的模式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另外不同的环境、时代也塑造着不同的人格,以此类推也可以分析出藏族大学生心理特征。据笔者对于来自农牧区和城镇的藏族大学生进行观察,观察发现大部分来自城镇的学生被传统文化熏陶的影响是相对较弱,在行为习惯方面比起农牧区学生却多了几份叛逆,对于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却显得不以为然,而多了几份随波逐流,他们相对于农牧区的学生来说更容易融入到社会大染缸里也在短时间内适应环境。但是在面对压力等消极行为时心理承受能力却相对较弱,对于吃苦耐劳的精神远不及农牧区的学生,除非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而来自农牧区的学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浓,他们受生命至上、安分守己、知足常乐的文化思想较浓,但也因为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大学环境以后心理的冲击也是挺大,如没有大胆的胸襟有可能在大学这块小土壤中被人淹没,也有可能无法适应而锁住自己的心不与外界接触,如此一来就会导致社交障碍、社会适应能力的渐弱。endprint
在以上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信仰与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学生出门在外的精神食粮。尽管在飞速发展的环境中带有一些消极因素,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们的积极意义与有利教育,虽然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受到先进技术和文化的撞击而影响力逐渐薄弱,甚至远不如从前。但它所提倡的“生命至上”的积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消极行为的产生,也造就了阳光的心态与阳光的生活习惯,这无非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除此之外它所提倡的“轮回转世与知足常乐”的教义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无非是一方净土。
结 语
本文主要结合四川民族学院藏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障碍与社会适应能力欠缺作为重点议论目标,从信仰文化与传统文化这两大在藏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作为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进行阐述。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物质消费,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发展,精神生活却没有因此而同步发展。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流动性加大、不稳定因素增多,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经历的压力和竞争也越来越大,心身疾病患者也越来越多,这些社会现象对大学生自身成长也造成了影响,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需要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健康的成长是关键。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应具备一定“治国安邦”才能的人,作为如此特殊的人群在社会上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假如我们培养出来的是一群心理严重失衡、心理问题偏多的人群的话,那社会的发展可谓摇摇欲坠。因而各大高校在培养人才计划里把心理健全健康的学生作为最终培养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作为从小受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下成长的学生,我们也不能忽略其民族文化在学生生活中的作用,在学校进行心理普查时应针对性的进行筛选,让他们积极的寻找自身的优势,也积极的发挥这种文化所带来的积极心态,从而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新的环境,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图齐. 向红笳译.喜马拉雅的人与神.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17.
[2]丹珠昂奔. 藏族文化发展史(下册).兰州:甘肃教育教育出版社,2001.
[3]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黄文焕编译.格萨尔王与嫔妃.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