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张娜
【摘 要】本人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地意识到文本细读对于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性。文本是一种术语,指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怎样进行文本细读?要反复研读;善于质疑和思考,慢慢走进文本;在字里行间阅读——字斟句酌;角色的转变;主题的达成。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细读”,就可以发现其完整、独特的“文本意义”。
【关键词】文本细读 质疑思考 斟字酌句 角色转变 主题达成
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地意识到“文本细读”对于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于是在语文教学中,笔者留意文本细读的实践与研究。
一、概念的界定
文本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批评流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我们参照它进行文本的解读和教学,研究它在教学中的可行性。什么是文本?文本是一种术语,指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尤其是经典作品就要慢慢地读、细细地读,读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里去,读出它们所蕴含的深层意思。我们要通过有形的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里,与文字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当时的时代对话。
二、怎样进行文本细读
(一)反复研读
文本一定要反复读,读一遍两遍是读不出什么味道的。刚拿到《表哥驾到》这篇文章后,我赶紧细细地看了一遍,生怕漏掉什么。我边看边画,边思考:文章要说什么呢?四个人的性格如何?你更喜欢哪一个?对于两个妈妈你想说些什么?你的妈妈又是怎样教你的?文章的写作手法是什么等等。带着问题,我看了第二篇。发现表哥的写作手法是先扬后抑。“我”对表哥态度改变的原因?还有文章的主旨是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能更全面的发展,愿望是好的,但教育方式方法不够妥当。再看第三篇时,我在想“表哥驾到”能否改成“表哥来到”?看了三遍才又有点感觉,后来又读了许多遍,教师读熟了,读透了,才能在课堂上成为有效的引路人。
(二)善于质疑和思考,慢慢走进文本
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成了文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因此,作品最终必须由读者完成,也只能由读者完成。《表哥驾到》中分析“悲怆”在文本阅读中的意思,如果只理解为极大的悲伤、悲痛,那只是它的字面意思,这个词在统观全文其实包含有许多种情感(心情)。在《表哥驾到》的阅读中,文末的“悲怆”是由前面许多复杂情感的积累而导致的。在这篇文章中它包含有郁闷、无奈、害怕、自卑、矛盾、委屈等多种情感。这么多复杂的情感怎么处理?只要再仔细读一读,不难发现这些情感在文中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那就是“我”的三次诅咒:文章开头的第一段中的话 “真想掌握一句呼风唤雨的咒语,假如现在念上一句,来一场特大风暴,表哥一行就得改变来这儿做客的计划”,第十九段中的“我现在仍想学会呼风唤雨的咒语,仍是想让老天刮暴风下暴雨。这样,今晚表哥一行无法回旅馆,得住在我家”,第三十二段中的“天突然暗得出奇,还闪电打雷。我敢对天发誓,这次可不是我念咒语呼来的”。由此可见,“悲怆”这种感情是围绕着这三次“诅咒”一步一步积淀而成的。
(三)在字里行间阅读——字斟句酌
字词是能够表情达意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体味文中字词,就是把文本读到了最小,细读的功夫就是深入字词的功夫。《表哥驾到》中的一段:妈正激动地忙着杀鸡煎鱼煮肉,一边隔一分钟催我一句:“快洗澡,快理发,快换衣服。”仿佛我也是一道要隆重推出的大菜。这段中的“激动地”细细品味这个词,你会发现这个词的精细微妙处,它不仅仅指客人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机会教育自己的儿子。
(四)角色的转变
为了更深入理解文本,教师还可以尝试运用不同角色去细读文本,在精读文本时可以把自己转换成作者,转换成学生,转换成老师,转换成文中的人物等等,从不同角度去细究文本,这样一堂语文课就会精彩起来。
(五)主题的达成
如果以上所说的文本细读方法是散乱的珍珠的话,我们必须将这些散乱的珍珠串起来,形成课堂教学清晰的脉络和结构,组合成一个整体。而这样的组合靠什么呢?主题。围绕主题,将反复读、质疑与思考、语言等相关内容,有层次、有逻辑地组合为一体,从而在实现工具性的同时达成人文性。那么,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如果从生活现实出发,《表哥驾到》要告诉我们什么?首先从生活现实的角度看,看了《表哥驾到》后我们的眼球会注意到文章最后一句话,注意到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悲怆”, “悲怆”在文本阅读中的意思,它的字面意思理解为极大的悲伤、悲痛,这个词在统观全文其实包含有许多种情感(心情)。
从小说的角度出发,秦文君写这篇文章是要告诉天底下所有为了儿女辛苦付出的父母们,你们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多交流,多沟通,会少一些悲怆;秦文君写这篇文章是还要告诉天底下所有不理解父母苦心的孩子们,你们要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与父母多交流,多沟通,你们的悲怆会更少一些,你们会生活得更幸福些。
可见,如果“细读”《表哥驾到》,就可以发现其完整、独特的“文本意义”。因为教师阅读经验、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限制,再加上教师阅读的特定情境的差异。教师在与文本“接触”的过程中,“读”出意义,然后回到课堂带着学生一起去理解,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与重建,就超越了故事情节的层面,便生成了学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主题的达成。
不管在大学还是中学,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以上只是笔者对文本细读的一点看法希望能够得到专家的指正。
【参考文献】
[1]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J].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2]秦文君.表哥驾到.秦文君文集[M].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3]汪嘉宾.让阅读教学回归自然状态[J].中学语文教学[J],2005(03).
[1]孙和平.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J].中学语文教学,2007(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