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丽杰
摘 要:要想提高學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心中装的材料多了,视野也就开阔了,作文也就不难写了。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能力;观察生活
我们常说:“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在家里,有各种形式的家务活动;在社会上,有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应该说,仅存于家门、校门之间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习作材料,就会使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一谈到作文,学生感到头疼,老师也感头疼——学生无材料可写,无事可记,无理可说,无情可抒,即使写出作文,大多数也是东拼西凑之作,或是以前作文的再次翻版。什么原因使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如何有效地指导才能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呢?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所注重的往往是“后”作文教学——也就是从学生开始提笔作文之后开始的作文教学。它注重的是学生开始形成文章以“后”的教学诱导过程;它运用的是学生业已收集在大脑里的生活素材,而不是教给学生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观察现实摄取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它注重的是写作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素材的收集、积累和整理。因此,学生思想上最大的困惑是生活源泉的干涸,作文题材的严重匮乏,我们回过头看一看小学生的作文,最大的问题还是出现“假”“空”“抄”现象。作文本身就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好的文章从字词句段到修辞逻辑,再到布局谋篇,都要显示出一定的水平和功夫。而个人的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这些写作中的基本要求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反差,必然要形成虚假作文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
其实,在文章生成之前,写作者是有许多准备要做的,而老师也是有许多先期教学要执行的。因而,面对这种形式化、空洞的教学现状,上海李白坚教师提出了“前”作文教学概念。“前”作文教学提倡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造能力;提倡积极摄取生活素材,积累对生活的感受,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以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素材”“积累素材”为主要任务的“前”作文教学概念的提出,无疑给今天尴尬的作文教学现象指出了一条明路。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说的就是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心中装的材料多了,视野也就开阔了,作文也就不难写了。
1.让作文成为生活的佐料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来源。写作时,学生感到无事物可写、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留心观察,或者是生活过于单调、枯燥。这时教师就可以找准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深入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中走出来,走出课堂和家门,走向社会和自然,为习作积累材料,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使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有趣部分。在指导学生写《秋天的树叶》这篇作文时,我带着学生到校园内外欣赏秋天的景色,采集树叶的标本,观察树叶的结构、形状、颜色特点,讲述秋天发生的故事。参观活动结束后,学生一回到班上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了……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了丰富的作文素材,写的作文就有了情趣,有了纯真可爱,学生也乐于表达。
2.让生活进入作文课堂
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杨再隋曾说过:“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他们独特的认识生活的方法,也有他们独特的表达手段。”因此,要关注学生,了解孩子生活的主导活动,从学生入手,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谓生活,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三方面,其中学校生活是主要的。比如,开展唱歌、画画、科技制作、体育等方面的兴趣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指点,为写作准备。活动结束后,就趁热打铁,马上布置学生写。这样效果佳。因此,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引起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生活的主人,也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有的甚至曾经让他们热泪盈眶或悲痛万分,只是没留意,更没有用文字记下自己的感受,也就谈不上积累素材了。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事情,写出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把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到“源头时有活水来”。
3.捕捉素材,开启写作源泉
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仅只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的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当然,观察能力的培养,材料的收集不能只限于每单元一次的大作文,平时,我就要求学生写周记、写日记。命题与不命题两种形式兼用,一周两篇,短可几十字,长可几百字。这样日积月累,学生手中的材料多了,对付多变的作文题目也就不至感到无话可说了。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生活是作文的“源”,只有“源”畅才能“流”涌;生活是习作的“花”,只有采得许多“花”来,才能酿出香甜的习作的“蜜”。要摆脱作文“没什么可写”的困境,必须寻“根”开“源”博“采”,我们要走出课堂,到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获得实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会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作文的灵感就无处不在了。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秦屿第二小学)
编辑 刘青梅